何 涌 泉理发,男女老少人人都要一生一世都要理发既是生理需要也是美容之重项在我国理发文化悠久而又厚重古代人的年龄常常用发型表述男女从小就留长发七八岁时发型为两个小辫子称谓“总角”之年女孩到了15岁左右就要梳成垂髻,意思就是说可以谈婚论嫁了男子到了20岁就要把披散的头发盘成发髻,叫结发,然后带上帽子家族要为之举行成人礼看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不同的人物之身份、年龄发型都有讲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复述富人和理发师这个民间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复述富人和理发师这个民间故事(剃头挑子一头热)

复述富人和理发师这个民间故事

何 涌 泉

理发,男女老少人人都要。一生一世都要。理发既是生理需要也是美容之重项。在我国理发文化悠久而又厚重。古代人的年龄常常用发型表述。男女从小就留长发。七八岁时发型为两个小辫子称谓“总角”之年。女孩到了15岁左右就要梳成垂髻,意思就是说可以谈婚论嫁了。男子到了20岁就要把披散的头发盘成发髻,叫结发,然后带上帽子。家族要为之举行成人礼。看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不同的人物之身份、年龄发型都有讲究。

历代诗人词人也曾吟咏头发,或抒情或叙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里感慨“明镜高堂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成为千古名句。

我在这篇小文里不去追述古代的发型故事,也不吟咏诗人以发型为掌故的诗句。只说说我们身边的事情。

上小学时就知道一句俗语:“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那时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挑着一个担子,前面挑的是板凳和理发工具、洗面盆。后面是一个炭火炉。有人要理发,就让顾客坐在板凳上,扎上围裙,剃头匠吹旺炉火,烧热铜盆里的水。把剃头者的头发洇湿,剃头刀在一条宽皮带上荡几下,就开始剃头。刷刷刷几分钟就剃出一个白白的“大秃瓢”,然后用小刷子沾上肥皂沫涂个大白脸,用剃刀刮胡子。刮完胡子刮脸,连耳轮里面的汗毛、眼皮上的汗毛,鼻孔里的鼻毛都要刮干净。之后用热毛巾擦脸。最后是头部、肩部按摩,至此才完活。剃头匠把剃一个头叫一个活儿。剃头匠不像别的小贩那么吆喝,是用一个像不锈钢夹子一样的音叉,拿着一根筷子拨动,发出嗡嗡的响声,传出很远。

还有一个有关理发的词汇叫“剃头棚”。到了暖和季节,剃头匠在街角支上一个白布棚子遮阳挡雨,摆上一应用具就可以开张“耍手艺”。到这种剃头棚来剃头的都是一左一右的街坊,这里除了剃头也是一个交流唠嗑的场地。剃头匠往往预备一个大茶壶,除了理发用还免费供侃大山的街坊们润嗓解渴。我有的时候写完了作业,就去剃头棚蹲着听大人们讲古。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哈尔滨制糖厂工作。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消防队、乐队、球队医院、供销社、一应俱全。各个单位、部门的成员都有机会在理发室里相聚。哈糖厂的理发室是一个两层红砖小楼,一楼是澡堂子,二楼是理发室。理发室里摆着4个理发椅子。这些椅子都是民国时期的泊来货,古色古香,铜构件依然锃亮。一个个子高瘦的王理发师是湖北人,在这个理发室从民国开始供职已经40多年了。剃头手艺一流,略带乡音的说古绘声绘色。当时的苏联专家到这来理发,王理发师用手动推子剪完,再用剃刀刮脸,苏联专家在国内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服务,一再说“哈老少”。我初中是在糖厂子弟校读的。这是一栋中华巴洛克式两层楼。前面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没事的时候站在走廊上看光景。刘厂长的房子尽收眼底。几乎每天午休刘厂长都要穿过月亮门到理发室去刮脸。刘厂长是个大胡子,长征途中脸上留下一道伤痕,刮胡子很不方便,到理发室刮脸还能享受按摩,他成了理发室的常客。恰好他和王理发师又是湖北老乡,一来二去他俩成了老乡加朋友。

这都是5、60年前的往事了。

当下理发在当代人中都是由俭入奢,越来越讲究。理发厅装修漂亮,设备先进,男人理一次发要2、30元钱,女人做一次头发几百元。南方的一些发廊暗中做皮肉生意。年轻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怪发型层出不穷。一次我见到一个小娃娃头上理出来两个英文字母“OK”像羊剪绒似的。还有的男人留长发,女人剃光头,头发文化在发展、在变异。当然这和老年人没多大关系。这里说给老人的一句忠告:千万不要染头发。染发剂容易引发癌症。

白发苍苍不也是一种美吗?当下有一种提法叫“银发经济”,银发成为一种资历和智力的代称。著名电影演员田华一头白发登央视、上春晚,风采依旧。

头发受之父母,历经风霜,皮之尚存,毛则依附,让我们都来珍惜这为数不多的头发吧。

202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