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学应用历史比较久远,关于磁现象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期间(公元前770年-公元221年)。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其后逐渐演变成指南针,并于11世纪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后来经阿拉伯传人欧洲,在欧洲发展成熟起来。

磁粉压力检测方法(磁粉检测MT介绍之一)(1)

图1-1 司南模型

近代,17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对磁力作了定量研究。19世纪初期,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生长于英国的法拉第首创了磁力线的概念。

1868年,英国工程杂志首先发表了利用罗盘仪和磁铁发现枪管或炮管上的缺陷的报告。

1918年美国人Hoke发现,由磁性夹具夹持的钢块上的铁屑会形成裂纹的图纹。

1928年de Forest为解决油井钻杆的断裂失效,研制出磁粉检测方法,并于1930年将之推广到焊缝和其它各种工件的检测。

1934年生产磁粉探伤设备和材料的Magnaflux(美国磁通公司)成立,第一台实验性的固定磁粉探伤装置问世。

1935年油磁悬液在美国开始使用。1941年,荧光磁粉投入使用。

1936年法国人申请了在水磁悬液中添加润湿剂和防锈剂的专利。

1938年《无损检测论文集》在德国出版,对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和装置进行了描述。

1940年《磁通检测的原理》的教科书在美国出版。

1941年荧光磁粉投入使用

磁粉检测技术早期被用于航空、航海、汽车及铁路部门,用来检测发动机、车轮轴和其它高应力部件的疲劳裂纹。而随着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磁粉检测技术发展很快,在航空、兵器、船舶、火车、汽车、石油、化工、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上都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磁粉检测设备从固定式移动式到便携式,从半自动、全自动到专用设备,从单向磁化到多向磁化,设备已系列化和商品化。电脑编程的应用使磁粉检测设备智能化。而运用电视光电探测器荧光磁粉扫查和激光飞点扫描系统,实现了磁粉检测观察的自动化,并可进行自动标记和分选,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磁性检测是利用铁磁性材料表面与近表面缺欠会引起导磁率发生变化,在磁化时将在表面上产生漏磁场,并采用磁粉、磁带或其他磁场测量方式来记录与显示缺欠的一种方法。目前,磁性检测的主要方法是磁粉检测,近来也发展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磁性检测方法。

磁性检测方法的分类

方 法 类 型

原 理

适 用 范 围

磁粉检测

工件磁化后,漏磁场会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干磁粉、磁悬液或荧光粉磁悬液,形成磁痕堆积,从而显示出工件表面或近表面所存在的不连续性。

各种工件的表面与近表面缺欠,例如核设施、石油化工设备、造船、车辆、钢结构等

录磁检测

采用磁带紧贴于工件表面,工件磁化后,漏磁会在磁带上形成磁信号,再用探测头提取和显示磁带上的漏磁信号,凑而发现该处所存在的不连续性。

无法涂敷磁粉与观察的工件和自动磁性探伤的场合,例如锅炉管间焊缝等

磁敏元件检测

利用霍尔元件的输出电压比例于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来测量不连续性所引起的漏磁,从而发现该处的不连续性。

无法施加磁粉并无法放置磁带的场合,例如管道内壁的检查等

感应线圈检测

检测线圈延被磁化的工件表面运动,经过漏磁场处会在检测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发现该处的不连续性。

探头距工件表面的间隙可达5~10㎜,减少表面清理要求,并能测量裂纹长度与深度。特别适用于水下钢结构的检验

磁粉检测工作原理是利用铁磁质工件被磁化后产生磁感应线,当工件表面或近表面存在的缺欠与磁感应线成垂直或近于垂直角度时,磁感应线会在缺欠处溢出,从而产生漏磁场,漏磁场通过吸引施加在此处的磁粉,形成可见的缺欠磁痕,将缺欠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显示出来。

磁粉压力检测方法(磁粉检测MT介绍之一)(2)

磁粉受不同缺欠产生的漏磁场吸引形成的磁痕显示

根据磁粉检测原理,其适用范围为:

(1)检测表面缺欠;

(2)检测近表面缺欠;

(3)检测铁磁性材料(铁、钴、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