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关键词:隶书笔法、隶书特点、隶书笔画、隶书结构、隶书章法
  • 本文作者:蒋纪纲(字一笑),号汉风雅堂,坐标山东济南
  • 编者按:(此文原为书稿,一笑先生写于2003年,年代较久,篇幅较长,共约1.6万字,将分为三节在头条号上发出,第一节隶书简史已经在头条号上发了,本文为第二节,欢迎关注本号随后发的隶书名作赏析。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致谢。)
  • 隶书的出现,不但在中国文字演变发展史上和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更在中国书法技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原来比较单一的圆转中锋行笔的篆书技法拓展地丰富多彩起来,同时又为晋唐楷法辉煌时代的到来,做了优美的前奏曲。

    再者,从萌芽隶书草篆、古隶到两汉隶书的黄金时代汉简、碑刻和糜崖,再到清代篆隶复兴时代的墨书隶书,这期间横跨、穿越了我国3000年的书法史,不同的时期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类型、不同地域又具有不同的地域书风,因此隶书的技法体系也是十分的丰富。

    鉴于隶书技法的重要性以及多风格类型的特点,本节的隶书技法拟从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来述之。

    一、隶书笔法

    早期的隶书,如草篆、古隶基本上采用实用活泼的笔法,用笔轻率少约束,有相对的自由,出现了横竖笔画的夸张所带来的拖笔出尾现象,初学者极不利于临习;晋唐隶书以方笔和楷书笔法写隶,规矩严谨已失汉隶本质特色,自然气息难以高古,不是初习者之正途;清人隶书力追汉隶,间掺草、行、楷、篆笔法,同时重视用墨变化和个性特征地表达,如要习之,难以溯本求源。汉碑法度谨严、成熟而又完美,学隶者从汉碑入手最易得法;“隶宗秦汉,楷法晋唐”不但说明了“取法乎上”的道理,而且也说明隶书和楷书取法的方向。

    我们知道隶书不像楷书(特别是唐楷)那样八法齐备,笔画书写都那么讲究、那么完备,每个笔画都具有不同的变化形态,自然都有不同的写法,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楷书有的笔画隶书没有,例如楷书的“勾画”隶书里面没有,或以“竖画”代替,或中锋下笔圆转到有弧度后向左平拖并渐提出锋。隶书的基本笔画有:横、竖、撇、捺、折、点。现以汉碑《张迁碑》为范本,对隶书的基本笔法(或笔画的书写方法)分别作一简单的分析与例证。

    (一)横画

    隶书中的横画也许因为“燕不双设”、“燕不双飞”的原故而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水平横画和曲线横画(燕尾横画)。

    水平横画言外之意要写的直如水平,例如“在”字的第一笔横画。其笔法: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提笔回锋收笔。

    曲线横画(燕尾横画)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要写“蚕头燕尾”、轻微“S”曲线和左右舒展之势。例如“帝”字的第二笔其笔法为:逆锋直转,形状要象“蚕头”,中锋行笔并略按笔,顿笔渐提、上挑出锋,呈现燕尾的姿态。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1)

    (二)竖画

    《张迁碑》的竖画当作笔时有垂直或者向左倾斜两种情况;作副笔时呈倒梯形或垂直平行之势。例如“中”字最后一笔、“外”字第四笔、“上”字的第一个笔画;“国”字和“其”字两边的竖画。其笔法为:逆锋起笔,中锋向下垂直行笔,提笔回收。所不同是竖画是否垂直与倾斜而已。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2)

    (三)撇画

    撇画在《张迁碑》有直撇和弯撇两种情况。直撇没有弯度,如“伯”字的撇画;弯撇的外形象半个括号,如“)”的形状,例如“夫”字第三笔撇画。其笔法为:逆锋起笔,中锋向左下方行笔,然后收笔。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3)

    (四)捺画

    隶书《张迁碑》的捺画和撇画正好相反,向相反的方向写出,只是收笔时要出“燕尾”状之笔意。例如直捺之“张”字和长捺之“建”字。上文所说隶书无勾画,一种情况的勾画是向左方向的,用上述笔法提高角度写出即可;另一种情况的勾画向右方向的,用“燕尾”笔法写出,只是提高上挑的角度即可。其笔法:与燕尾横画写法大致相同,起笔和收笔的相对水平倾斜度加大。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4)

    (五)折画

    隶书的折画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折笔直下的写法;一种是笔断意连的写法;第三种为折笔向下竖笔有弧度的写法(这不但是对篆书圆转笔法的继承,而且又是救治隶书结体相对板滞的良方),这种有弧度的折画更是调节《张迁碑》方折笔过硬的良方。此碑的风格与《曹全碑》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张迁碑》的折画是上述折笔直下的写法,笔画加粗,写出厚重的感觉,例如“月”字的末笔和“震”字的横沟隶书竖笔上方露头这两笔写法。其笔法为:逆锋行笔,到转折处折笔直下(或另起一笔上方露头,逆锋直下),回锋收笔即可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5)

    (六)点画

    隶书点画的形态变化没有唐楷那么多,更没有行草的轻灵、飞动之姿,一般较为厚重。如果说在行、草是以“积点成画”的话,那么在隶书中更多的采取了“截线成点”的形式;实际上隶书的点画又是横画、竖画、撇画和捺画的浓缩。它在隶书中相对地起到了辅助、稳定字型和增加文字灵活的作用。点画可分为独立点画(竖点)和呼应点画(斜点、捺点)两种情况。

    《张迁碑》亦是如此。例如“京”字下面三点中中间的点是竖点;左边的点是撇点;左边的点是撇点;右边的点是捺点,另外,象“三点水”三点的写法,如“沛”字偏旁“三点水”;“六”字上下三个点和“羁”字下方的四点,写法有异。其笔法:顿笔后提笔出之,只是出笔方向不同而已。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6)

    二、隶书结构

    隶书的结构或者说结体大致分为简犊隶书汉隶(包括摩崖)、唐隶、清隶两种结构审美类型。这种说法理论界目前还没有,仅是一家之言。这是从宏观书体大结构和书法史视角的立场来尝试。

    简犊隶书是当时通行使用的文字,用笔较多随意,作者未曾顾及法度。但是在便捷的书写中亦注意求美:用笔丰富、笔画长短、粗细变化多端(这些丰富的笔法有一些是以后章草、今草、楷书和行书笔法的萌生),点画自然生动、顾盼生情;字型结构大小不一、齐正相生、不拘一格(这些结构也是对以后出现的书体字型结构有意义或者说有参考价值)。这些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人群来写的,并且书体杂芜而又文野并存,是隶书中宝贵而重要的艺术财富。在这天真烂漫的天地里,丰富的笔法、多变的结体,是没有多少规律可总结的,没有规律的规律便是规律,同样没有结构规律的结构便是有结构(规律少不是说没规律,这里的意思是说多变的结体不利于总结罢了)。例如一个新生事物早期的感性发展多与理性发展,用理性来感知、分析感性,多少有些困难,分析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当然,初学者也不利于掌握这种多变的结体。

    再者,在窄窄竹片或木片上,要想有所发挥,左右受到了限制,上下却可以任意驰骋,在这个层面上结构的规律性强一些。结构受到了限制,只可上下发展,由此也影响到章法。这也许是汉隶反其道而用之,把上下发展的简犊隶书推出了左右舒展的“燕尾之姿”。

    当然,对于简犊隶书中良莠混杂的现象,要善于鉴别,去粗取精,断不可不知就里,依样葫芦。

    我们知道唐隶和清隶均取法汉隶。所不同的是:唐隶在取法汉隶的同时参入楷书笔法(甚至有的笔画肥胖了一些,如唐皇李隆基的隶书《石台孝经》曰“肥隶”);清隶力追汉隶,又参篆、魏、楷、草、行笔法,注重墨法和个性表达,与汉隶相比字的大小有别,清隶字大,汉隶字小而已(当然还包括一个是以碑刻为主,一个是以墨书为主)。它们(唐隶和清隶)与汉隶在大的结构型质上差别相对较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结构上才大胆地提出了这两种分类法。

    关于这两种分类法相信它们的作用和意义重大。这里想简单的说一下,隶书的产生意义重大,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而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春秋战国至东汉长达五百多年之久历史岁月里,是古文字壮大、完善和终结的时期,也是今文字萌芽、发展并迎来了第一个今文字书法黄金高峰期——东汉隶书的成熟和完备的时期,更是今文字和古文字交叉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时期。而简犊隶书正是处在今文字不太成熟、并受篆书影响的时期(是古文字阶段受篆书影响较严重的隶书,是隶书中另一种风格审美类型);其后的隶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今文字(它和唐隶、清隶为一种风格审美类型),所以是今文字意义上的隶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仍处在今文字隶书时代(当然,也包括正体楷书在结构上也没有脱离了隶书结构这个大的“框架”这层意思)。关于这种分类法的详细论述,需另撰文,此不聱。这里只是为了说明这种结构分类法利于分析、例证隶书架构。

    这个宏观的分类有利于隶书结构分析与例证。上面的笔法是以《张迁碑》这一汉碑来分析与例证的。这样以一碑来分析笔法,不但利于初学者掌握与深入,而且为以后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好了“少而精,突破一点”的基础。若以整个汉碑来分析笔法,恰恰会适得其反,什么碑的笔法都学,太杂,反而什么碑的的笔法都学不会,成了“四不像”,为以后地学习造成了麻烦。所以清人说:“(汉碑)一碑具有一碑之面目”,相信这个“面目”不但是说笔画还有结构和章法。而此处结构的分析若再以一碑之体来概汉碑之全貌,会是管中窥豹般的“身在此山中”得不明智之举。

    汉碑隶书结构,最明显的是4个特征,具体如下:

    1.因字立行

    隶书的体势多取横势,撇捺向左右两边舒展开来,所以一般认为隶书每一个字都应该写成偏方形的,这是由于观察或者读帖不认真造成的。其实字的笔画有多少,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要写得合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之分,每个字的情况不同,结构变化也不同,这种结字方法是因字立形。例如《乙瑛碑》碑中的“书”字和《曹全碑》中的“麋”字。因为其字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所以写的较长;《张迁碑》中的“知”字和“六”字,一个是左右结构;一个是因为舒展燕尾的需要,写出扁形的结构。从上述四字更可以看出隶书因字立行结构特点。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7)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8)

    2.平稳匀称

    隶书的结构以平稳匀称为主,结构横平竖直、笔画布白均匀,表现出了一种肃穆严整的静态美感。静中寓动、稳中有奇、平中有斜、直中含曲,在平稳中寓奇险、在变换中寻统一,达到动静的完美结合。例如《礼器碑》中的“汉”字,表面平稳,实则平稳,中间的竖向右偏移,由最后的两笔来向左写长些和向右写短些,来保持字势之平衡;《礼器碑》中的“四”字,其结构横不平竖不直,但这样处理结构的结果避免了隶书呆板的毛病,使其变得活泼有生气。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9)

    3.部首错落

    隶书的部首即独自成立,相对的独立性要比楷、行、草书强得多;但部首又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使结构俯仰顾盼、婀娜多姿。例如《张迁碑》中的“焕”字一横画拖住了“火”字偏旁,这样处理的结果是使其字高古、厚重气息极浓;《张迁碑》中的“唯”字的偏旁“口”字上扬,余下的部分让人感觉紧凑,甚至有的笔画被压缩:此字右边第一个横画被“刀”字头挤占,少写了一半,这样此字新鲜的额结构气息迎面扑来。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10)

    当然部首的错落有致既有部首上下的错落,也有部首左右的错落(部首左右错落或者互换,此种情况在清隶中出现较多,如清伊秉绶《散邑盘铭》落款中的“秋”字)。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11)

    4.点画呼应

    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点画(笔画)地连续数次书写而成,因此在书写时就产生了运笔的笔势,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隶书的点画虽然不象行、草书那样“点画振动”“千丝银带”,但也是笔断意连,贯气十足。例如《张迁碑》中“汉”字的“三点水”部首笔画以及最后两个笔画之间的呼应,在浑厚朴拙的基调上加入了灵动的韵味;《乙瑛碑》中的“卿”字的第二笔画“撇”末端上挑等,虽笔画是断开的,但笔意与下一笔是呼应的、连贯的。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12)

    三、隶书章法

    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通篇犹如一气呵成,这就是章法。打一个比喻,章法好比是人的身体结构,结体(结构)是人身体的一个局部,如脸、四肢等,笔画是人体局部,如脸(五官即眼、鼻、口、耳、舌)上的一个部件,而五官任何一个部件出了问题,如鼻子歪了,其它的部件再好看,脸还是不漂亮,脸再好看,如果脖子歪了、腿断了,这个人的外形也好不到那里去。由此可见,笔法(笔画)、字法(结构)和章法(谋篇)是多么得重要,犹如下棋,一子下错,全盘皆输。

    简牍隶书,由于竹简窄长、左右受限,只有上下发展,形成纵有行而横无列的章法;汉隶反其意而用之,横势增强将左右空间撑足,字距突出,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纵横成形的章法。唐隶沿用汉隶章法;清隶也是基本上沿用汉隶的字距大于行距、纵横成行的章法,只有在落款和幅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当然,简牍隶书的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特点有一定的些弱化,不是说没有。

    由于字距大于行距,在章法上造成一条条横向的空白,而这些空白又因为隶书字型的长短高低出现纵向的节律变化。临习时应注意上述章法特点,折格时要折成方形或略扁一些的长方形,不要在偏格中临写,那样会破坏隶书本身的上下字距松动、左右行距紧凑的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正如邓石如所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

    其实真正“权威性的章法”是不存在的,如汉隶由于有较完备笔法和完美的结体,相对的在行气和布局上显得有些平淡(可能是汉人的忽视);汉碑是石刻书法,是没有墨色变化的,墨法只有向简犊隶书(墨迹类)和清人隶书学习与借鉴。

    同时活用各类技法到隶书中来,“为隶所用”;篆隶由于是较古老的字体,章法远古之人忽视较多,其可挖掘、创新、发挥的空间尚还有些余地,这方面清人做得很好,深入其中相信是会有所得。

    隶属的基本技法应该还包括工具选择、范本珍选、临摹、创作内容筛选、创作与创新、幅式举要、落款和印章的选用等内容。此处没有展开,一方面怕和兄弟章节撞车,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考虑到本章内容的负载量。

    隶书入门28个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六大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及隶书结构)(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