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要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日后的行为。
但是如果遇到以下这3种情况会让人感到比较沮丧:
第一种,开始不了。
想要读书却迟迟无法开始,因为手机、电视、网络的诱惑太大。
第二种,读了没用。
天天读书,读完就忘,并没有从读过的那些书中吸取到什么,工作和生活照旧。
第三种,想写没料。
读书,写作,想要持续地输出,却没有“料”。
怎么破?
其实很简单,你需要一个笔记本,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写读书笔记,并添加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将它打造成一本独门秘籍。
怎么写?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就给出了我们一种非常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作者奥野宣之介绍的是如何通过记笔记来实现有效的读书,是用笔记这种有形的东西来促进无形的思想上的提高。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简单、易操作,无论是谁都能做的到。只要按照这种方法来做,我们就能够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灵活地应用,从阅读中真正的受益。
作者按照我们读一本书的时间顺序来逐一介绍如何用笔记来管理读书生活,即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实现“笔记本一元化”,把读书笔记、创意、想法、心情、随笔、评论等都写在一个本子里,但并不代表杂乱无章,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方便日后的整理、查找与实现电子化检索。
其中,关于如何记录读书笔记,有2个重点:
第一,书籍的基本信息格式要统一,可以自成一体。
第二,摘抄和评论一定要交替进行,并用符号区分。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书和记笔记是非常主观的过程,因此你所写下来的一定是当下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独创思维。
作者在“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这一部分就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把读一本书的过程比喻成炒一盘菜,“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
仔细一想,确实非常贴切,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一下。
第一步,选书,就像是在决定要做什么菜。
如果一点做菜的基础也没有,肯定要选择比较简单的菜式。选书也是一样,如果刚开始阅读,要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我选择的第一本书是《解忧杂货店》,而我老公选择的第一本是《雅舍谈吃》。当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我们就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的书来重点阅读或者进行主题阅读。这就像你的厨艺精进之后,你要开始做给别人吃,甚至是开一个小饭馆,到时候你得决定卖什么。
第二步,买书,就像是在购买食材。
可以选择比较大众口味的,比如经典书;也可以把重点放在食材的新鲜程度上,那就好比是新书和畅销书,这时胜在速度,你得比别人读的早,输出的早,一定不能拖延,因为再新鲜的菜你放个几天也不新鲜了。
第三步,写读书笔记,就像是在洗菜切菜。
有的菜得去皮,就像你要一层层地找到书中的本质和精华;有的菜不用去皮,但是你得切块,就像你要整理出作者的思路和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比如用思维导图。
第四步,活用知识和思想输出,才是开火炒菜。
可见,想要炒出一道自己想吃的、味道独特而又美味的“菜”,选书、购书、读书、活用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前面三个步骤其实都是在为炒菜这个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做准备。因为一道菜炒出来最终是要吃下去的,这就如同读书是要理解、消化与吸收的。而每个人炒出来的菜味道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将原因归结于“火候”。“火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词语,它几乎无法定量,也没法真正的重复出来。就算是大厨,天天都炒同一道菜,味道也会有微妙的差异。就如同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去读同一本书,感受也不一样。
“好的读书笔记就像是认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鲜肉一样,可以随时拿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输出。”
当然别人炒出来的菜再好吃,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跟他做的味道一样,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味道,自己的创意,这样你做的菜才有卖点,你写的文章还有新意,才会有人看。
第五步,形成知识体系,就像是开饭馆。
炒的菜自己觉得好吃了,还要做给别人吃,他们会给你提意见,你接受意见反复改进,最后饭馆盈利了,就好比你通过读书、写作赚钱了,或者通过读书学到的知识提升了工作技能,老板给你升职加薪了;当然,二者可以兼得,因为你一定听过“斜杠青年”这个词。
既然认同了作者的观点,那么我就要根据《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了。
首先就是要选择一个喜欢又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之前我用的是这种110*210mm的方格本,比较小巧,可以夹在正在读的书里,也方便携带;纸质好,适合我这种用钢笔写字的人。但是没法把书的封皮贴进去,一本只有30张,很快就写完了,如果想要找哪本书的读书笔记就不太方便;定页的,如果同时在读两三本书就不知道该为这本书留出几页纸,而且在日后重读笔记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地方再添加评论了;另外,这个本子的尺寸和方格也不太适合画思维导图。
但是毕竟已经用了11本,已经非常习惯,也很有感情了。因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不舍与过渡,我把读书笔记改为A5活页本,将不同的内页穿插着用,一举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1.月计划页:做读书目录
方便日后查找,增加成就感,促进去读更多的书。这对前面说的第1种问题迟迟无法开始阅读比较有效。
2.待办内页:做购书清单
当我看到书中提到的或者是网络上推荐的好书,就记录到一处。
然后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选择之后,再去理智购买。
3.方格内页:做读书笔记
首先要记录的就是书籍的基本信息,格式要统一,可以自己来确定要素。
以我的格式为例:
[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购买地点/豆瓣评分
然后就是重要的内容部分,摘抄和评论一定要交替进行,而且要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
作者用“○”表示摘抄,“☆”表示自己的感想、思考或评论。我为了省事,摘抄的内容前面只点一个“·”,评论前面加一个“→”。
4.空白内页:做思维导图
自从读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我就迷上了思维导图,不管干啥都要画一张。
小长假准备出去玩,画一张。
周末买完菜,画一张。
每天早上看一眼,就知道可以搭配出哪些菜,一不焦虑,二不浪费。
读完一本书,画一张。
一是逼自己弄清全书的结构与重点,二是方便回忆,三是增加乐趣。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书读完了,笔记也记完了,图也画完了,就扔到一边,再也不管了吗。绝不是,我们需要隔段时间重读笔记。因为在这段时间我们又读了不同的书,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读笔记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感想,这时可以增添评论,甚至是重新写一遍读书笔记,那么活页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5.横线内页:做灵感记录
我的日记随笔,形式从原来的流水账到九宫格,再到现在用思维导图。
越来越清晰明了,重点是记录“想法”与“灵感”。
其实用空白内页更好,但是这个横线内页是买本时候自带的,不能浪费了。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创意的生成》
重读读书笔记和平时记录的灵感,将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其中的创意点,这就是要输出的“料”。
那么,最后就借由《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
→学到,想到,就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