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成本会计究竟错在哪里(1)

企业经营的脆弱

为什么诸如过去的爱多、巨人,近年的海航、恒大这样知名的龙头企业纷纷爆雷、甚至破产,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多,难道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出现了赤字吗?显然不是,不仅没有赤字,应该还有相当不错的账面利润。为什么很多企业账面上是盈利的,实际上却没赚钱(手头没现金)?为何拥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亿“资产”的巨无霸企业,却因为区区几亿的资金短缺而导致崩盘?这就是所谓的“爆雷”。老百姓实在理解不了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实。近几年来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疫情爆发之后),众多的中小企业连爆雷的机会都没有,直接破产倒闭者比比皆是!

2022年8月23日下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篇内部讲话再次在朋友圈刷屏,大家都在感叹,华为此举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据报道,被大家广泛关注的华为内部文章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任正非在文中表示: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寒冬已至,我们将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我们不仅要分析企业经营脆弱的原因,明确如何才能让企业经营变得有韧性的战略与实施路径,任正非先生的表达让我们明白,我们更需要将企业的管理绩效与企业的经营财务指标关联起来,打通管理与经营的经络,正所谓“业财融合”!

企业经营的困局与脆弱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局面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在艰难维持,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局。中国制造业到现在为止有两个共同的困局: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靠的是“成本红利”,我们有优惠政策,也有很多优质资源,中国人本身又能吃苦耐劳。所以说,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不是靠高科技来崛起,而是靠红利。这种红利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就开始逐渐丧失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讲,叫刘易斯拐点,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必然的规律与趋势。 第一个困局便是微利化,现在即便准时交货都不一定能赚钱,因为各类经营成本持续逐年上扬,资源性原材料逐年涨价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上升、绿色生产安健环SHE成本上升、国家宏观调控导致出口退税的下降、人民币升值等等。第二个困局便是“寒冬已至”,经营环境急剧艰难,表现为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经营生态恶化(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窝小老鼠)、创新风险巨大、电商的不公平竞争。

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埋雷

中国企业传统成本会计制度中,财务有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评价企业是否出色有两大光鲜数据:利润金额、资产金额(所谓的身价)。而问题恰恰出在“如何处理存货”上,在成本会计制度中,存货(库存)在资产负债表中以“流动资产”而绝非利润表中“成本”的名义计账,列举个常见的案例来说明:

如果企业一直连续经营,库存(流动资产)最终将被转化成卖出去的商品,从而获得了实际的利润,账期产生的时间差也将会被填补。但当企业经营停止或暂停时,库存(流动资产)将会变得无价值,即使变卖也将大幅缩水,因此应付账款成为了“现金负担”,应收账款成为了“现金蜃楼”,当手头的现金无法满足当下的支付需求时,将会引发连锁的多米诺骨牌式的挤兑效应,当企业经营崩盘时就会导致“爆雷”。所以在传统会计制度中,高库存及供应商长账期所产生的高资产,是当下很多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的盈利诀窍,也被视为成功企业的标签,实则风险巨大,是真正的定时炸弹、万恶之源!难怪这些企业经营的圣人们对于传统成本会计制度如此的深恶痛绝:

精益经营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冲突

精益经营绩效与成本会计指标的不一致可以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原因何在?源于成本会计式“显性成本”与资源式“隐形成本”的不同。成本会计中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都是显性的(货币支出),无法对隐形成本实施管理。同时短期数据性的计算指标与长期回报的不同,因为精益业绩与财务指标之间必然存在着“时间性滞后”。出路何在?在企业的经营中,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因此面向精益的会计一定是管理会计,它必须体现出如下的策略:

经营的韧性

韧性如何评估

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就是韧性。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赚钱(盈利)有三种水平,第一步是“赚”,就是要有利润;第二步是“赚够”,叫收益力;第三步是“赚到手”,叫自由现金流。

我的挚友赵智平老师对于管理会计(特别是J成本及TOC有效产出会计)有着多年的执着专研,他认为“收益力”可以用三个参数来计算:净利润、订单交付周期以及库存金额。如果订单交付周期缩减一半,即使订单的净利润保持不变,收益力(收益率)将提升一倍;库存也将如此,降低一半的库存,收益力将提升一倍。收益力=净利NP/(材料成本*时间),这个公式就可以将J成本与有效产出会计的核心理念关联成一体。有效产出会计引导增加分子,持续增加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聚焦产能与需求管理;J成本则引导减少分母,持续减少投入资金,聚焦周期管理。

如果从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来分析,可以划分为6种水平,每一种水平的利润状况十分明确,在每一个阶段如何采取科学的经营决策以解困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策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迈进正是企业提升韧性的过程。

传统与现代的核心区别

传统成本会计的算法是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收税的角度去考虑的。运营费用摊分就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式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做得越多越好,因为做得越多,摊分的费用就越低,因此利润就越高。它其实是一个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讲的规模经济,就是只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规模效益应该叫增量思维。

如果更为具体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成本核算背后的假设存在着缺陷。成本核算程序忽略了由于销售额的变化而引起的成本变化,只按年度调整标准成本,最多按季度调整;没有产能限制的概念:产能的成本不是线性而是平台式的(增加一台设备、增加一个人、1.33倍的加班费等),忽视单个资源产能的缺乏意味着所有的成本计算都可能是错误的,在产品之间建立适当的优先级时,单位成本是不可靠的,损益平衡点后剩余的产能可以免费利用。

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成本会计究竟错在哪里(2)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区别?现代企业不采用成本会计思维,而是采用管理会计思维。比如有效产出会计要求准交不能延误,延误了多少天会给公司带来多少的损失都可以计算。它是在“快”上面做文章,按现在的说法叫流量思维。传统成本会计和有效产出会计对整个企业如何盈利是站在完全不同的思维和出发点去思考的,在MP那个年代确实是规模越大,获利的能力就越高,但时代不同了,现在讲究快鱼吃慢鱼,就是要快,就是要准。企业的经营,我们过去都是停留在传统的成本会计这个理念之中,所以我们在做很多工作的时候,让它符合成本会计的原则,但实际上伤害了公司的利益。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管理会计的理念与思维在企里面宣扬与落实,才能让公司的利益、盈利能力最大化。举个具体的例子,分别用两种会计制度计算一下便可明白:

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成本会计究竟错在哪里(3)

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成本会计究竟错在哪里(4)


匠心宣言

专注、专研、专耕精益制造与精益管理二十余载,深知中国制造业过去的成长与崛起,更深感未来全球竞争之艰巨!实业兴邦之使命感一直深埋于心,每日催促我努力前行

成本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传统成本会计究竟错在哪里(5)

有兴趣的志同道合者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这样就可以每天持续获取本头条号专栏分享的知识

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转发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