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高校何以集体“隐身”(公立篇)

原创 郭小川 川透学府 2020-03-24

晨雾 / 转帖

【作者简介】郭小川:创翼高考升学研究院院长,《高校招生》杂志原执行总编。著有《看透录取规则》;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细读章程:别在高考第一步摔跤》《什么专业是值得追捧的“热门”》《300种国家级特色专业任你挑》等;受访《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中国教育在线”等。

中国近代高校的来源之一,是从19世纪末开始设立的教会大学。

50年代初,教会大学却集体消失了。然而,这些大学的正能量注入到不同的大学,比如,津沽大学等校文、理学院“隐身”南开大学,形成了南开文、理学科的优势;开中国近现代档案学教育先河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隐身”武汉大学,奠定了武大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霸主地位。而这些优势大部分延续至今。

昨夜星辰,依然闪烁。

郭小川“概览中国高校”之

那些集体“隐身”的星辰(上)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另一个来源是西方教会在中国设立的教会大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

燕园随园华西坝——部分教会大学旧址

(作者2002年、2004年、2020年分别摄于

南师大随园校区、北大、川大华西校区)

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弘扬神学,传播宗教,培养为西方国家在华利益服务的知识分子。在教学内容上,宗教课程占有相当地位,对中国师生普遍实行思想控制。不过,教会大学对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也起了重要作用。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2)

传教士自供“教会办学的意图”

(作者2011年摄于成都市人民公园通俗教育馆旧址)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教育部接收辅仁大学。由此拉开了接收教会大学的序幕。到1951年底,所有教会大学都由人民政府接收。其中,改为公立的12所;接收后改为由中国人民自己办学、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的9所。

接收教会大学,似乎有些“突如其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有关对教会大学的接收,有这样的记载:“新中国伊始,百废待举,人民政府对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在其遵守中国政府法令的条件下,仍然允许其存在并可继续暂时接受外国津贴,但不允许强迫学生信仰宗教,禁止在课堂内做礼拜与查经活动,宗教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不得列为必修课。但是帝国主义者不愿放弃其对华侵略,藐视我国的规定,不断利用教会学校私下进行反动宣传,反对我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有的甚至从事间谍活动,有的则以断绝经费来源相威胁,妄图阻挠改革。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作出了接收教会学校的决定。”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3)

“概览中国高校”系列文章部分参考文献

5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所有被接收的教会大学的相关系科或拆分后分别并入不同院校,或整体改建、参与组建新院校,原校名取消。这些大学的融入,对当今众多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人民政府接收教会大学后,改为公立的12所学校在院系调整后,都有了自己的归属。这些学校是: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津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铭贤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华西协和大学。

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的前身为1925年创建的辅仁社。1927年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1929年,改称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1952年,辅仁大学

——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系参与组建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系理论部分、外文系与部分院校的相关学科并入北京大学,形成了北京大学经济、外文学科优势;

——除个别系科并入北京大学外,全部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4)

中国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

(图文源自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燕京大学

燕大成立于1919年。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869年的潞河书院和1870年建立的汇文学校。到19世纪末,这两所学校分别成为华北协和大学和汇文大学。1916年两校合并,于1919年正式定名燕京大学。1920年,创办于1905年的协和女子大学加入。

在中国高等学校发展史上,燕京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创办之初的短短几年时间中,燕京大学一跃跻身为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综合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5)

燕京大学时期的西校门是燕园唯一的正门

(图文源自北京大学官网)

1952年,燕京大学

——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

——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化学工程系并入天津大学;

——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

——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及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系参与组建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

——文学院、理学院系科及其他院校相关学院系科并入北京大学,形成了北京大学文、理学科优势。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6)

作者2004年在北京大学“燕园”未名湖留影

津沽大学

津沽大学成立于1921年,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1933年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2年,津沽大学

——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

——文学院、理学院系科及其他大学相关系科并入南开大学,形成了南开大学文、理学科基础雄厚的优势。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7)

私立津沽大学校门(图源自网络)

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后改为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并入1956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1959年,在原协和医学院基础上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8)

协和医学院旧址(图源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

铭贤学院

铭贤学院创建于1907年,初名私立铭贤学堂,1940年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更名为铭贤学院。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铭贤学院后

——农艺学、畜牧兽医学、农业经济学等系成立山西农学院(今山西农业大学);

——机械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分别并入山西大学;

——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9)

铭贤学校时期的主要建筑亭兰图书馆

(图文源自山西农业大学官网)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前身是1915年在南京创办的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0)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随园

(作者2002年摄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的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创办的汇文书院。1910年,组建于1906年的宏育书院并入,成立金陵大学堂,1915年改名金陵大学校。1914年创设农科,次年增加林科。1916年农、林两科合并为农林科,成为最早设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农林科,开中国农业教育之先河。1930年,金陵大学农林科改称农学院。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1)

坐落在金陵大学旧址的北大楼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标志性建筑

(图源自南京大学官网)

1952年,金陵大学

——文学院、理学院各系科并入南京大学;

——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

——电影播音专修科师生连同教学设备,调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参与组建南京师范学院,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2)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随园中的标志性建筑

(图源自南京师范大学官网)

——工程科系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

——化工系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化工系,1958年更名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

——农学院森林系与其他院校相关系科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

——农学科与其他院校相关系科合并组建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金陵大学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农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国内四年制大学农科的肇始,其农科参与建立的南京农学院,奠定了今天的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科的深厚基础。其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学科,在2017年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均获A ,名列榜首。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3)

作者201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门牌石旁留影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08年在福州创办。创办之初招预科,1917年开始招四年制本科。193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1946年迁回福州。

195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协和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4)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南平校区

(图源自福建师范大学官网)

协和大学

协和大学成立于1915年。1931年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1938年迁闽北邵武,1942年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1945年迁回福州。

1951年,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福州大学。原协和大学农学院转设为福州大学农学院。1952年,福州大学农学院与厦门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为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5)

私立协和大学邵武校区

(图源自福建师范大学官网)

华中大学

华中大学的前身为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03年,文华书院设立大学部,1909年更名文华大学。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并入部分大学的大学部或大学,建立私立华中大学。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并入,组建为公立华中大学。

1952年,华中大学与其他高校合并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6)

文华大学及私立华中大学时期的校门

(图源自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9年成立。其前身为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文华图书科独立出来,成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高等学府。现代图书馆教育由此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档案学教育的先河。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一部分。

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2002年至2017年历次学科评估中独占鳌头。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7)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图书馆学专科师生合影

(图文源自武汉大学官网)

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创立于1910年。定名“协合”大学,基督教华西各差会共同开办,是其重要原因。

据说,因学校所在地位于成都的华西坝,故冠名“华西”。

华西协合大学采用英国“牛津剑桥式”、“一切设备,均力求近代化”,建立了西南地区最早的现代医学专业。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建立牙学院,成为中国现代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发源地。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8)

“华西坝风光墙”默默记忆着远去的光影

(作者2020年摄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西门外侧)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更名四川医学院,1985年改名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而“华西医学”,早已成为一种品牌,尤其“华西口腔”作为中国口腔医学的翘楚,久盛不衰,闻名遐迩。

武汉16所省属高校作为隔离点(这些高校何以集体)(19)

华西协合大学牙科楼一一赫斐云阁

见证了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发源地的百年辉煌

(作者2020年摄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说到“华西口腔”,想起“华西往事”一篇文章,有这样一段谐趣的文字:

上帝把口腔医学的开创之举降临到成都这座城市是有根据的。成都人的嘴巴使用频率最高,他们又好吃又能啖,能喝茶,摆玄龙门阵,唱川戏兼谈恋爱,口腔尤其需要得到修理……

是为笑谈。

(郭小川“概览中国高校”系列文章主要参考以下书目、文章、网站,特此鸣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新世界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历史考察》(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私立大学创建考辨》(田正平 陈桃兰)《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之比较》(杨文博)及 相关高校官网 等)

《这些高校何以集体“隐身”(自办篇)》待续

信息来源:2020-03-24 微信公号 川透学府

mp.weixin.qq/s/8GJJXIcAptCAiHt2fhAm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