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多数人对邓艾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是曹魏名将,曾数度抵御姜维北伐,而且是灭蜀之战最大的功臣。其实邓艾并不是,一开始便这么风光,因为出身贫寒,他虽有大才,却一直被埋没,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这才得以出人头地。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对邓艾有知遇之恩。按理说,有这重关系在,不管是司马懿、司马师,还是司马昭,都应该非常信任邓艾,并将其引为心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蜀汉灭亡之后,钟会上书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一点都没有质疑,直接就下令将邓艾押送回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记载:“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 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钟会怀有叛逆之志,见邓艾独断专权,便上书言说邓艾有谋反的迹象。司马昭直接下达了诏书,并派来槛车,想要将邓艾押送回去,为了避免邓艾反抗,他不但让钟会率军前往成都,还让监军卫瓘 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向邓艾的部众宣布了邓艾的罪行。司马昭为何一点都不质疑此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信任钟会吗?答案是否定的,小编认为,司马昭之所以不问真假,直接收押邓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邓艾原本不支持伐蜀,不得司马昭信任
灭蜀之战原本的战略目的,并非为了灭亡蜀汉,而是司马昭在朝堂上,遇到危机时的政治手段。当时司马昭因为自己的属下,杀害了上一任皇帝曹髦,辞掉了晋公之位,为了稳固自己朝堂上的地位,重新攀回高位,他迫切的需要建立战功,于是提出了伐蜀的计划。钟会看透了司马昭的意图,大力支持,邓艾却坚定的认为,应该先灭吴再灭蜀,并据理力争。通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邓艾虽然不反对司马家族,却还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一点引起了司马昭的排斥和不满。因此虽然他在西线,与蜀汉交战多年,却未能担任此战的主将。
二、蜀地易守难攻,容易被割据
自古一来,便有蜀道难一说,此地易守难攻,当初刘璋暗弱,其下属多有叛变,有卧龙、凤雏为辅,有五虎上将相助的刘备,还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攻下益州。不过拿下此地之后,刘备却得以成就了霸业。当时的邓艾早已入了成都,且手握重兵,如果想要割据自立,并非难事。也就是说,邓艾完全有雄据巴蜀,自立为王的条件,而且一旦邓艾事成,司马昭很可能无力一举将其平定。
三、邓艾的行为不经讲究,有谋反之嫌
邓艾在迫降刘禅,拿下成都之后,不但善待百姓,收拢民心,还擅自封赏刘禅及蜀汉官员,虽然他自称是效仿前朝的邓禹将军,但是在他人看来,这是僭越,是意图谋反。有这些“证据”在手,钟会上书称邓艾谋反,也不完全算诬告。司马昭原本便不太信任邓艾,得知这些事情之后,自然对他谋反一事深信不疑。
四、上书者不仅钟会一人
如果上书言说邓艾谋反的人,只有钟会,司马昭或许会考虑一下,毕竟邓艾抢走的是钟会的功劳,两人之间有利益纠纷。然而与他们一起出征的胡烈,邓艾的亲信师篡,以及监军卫瓘 ,都持有同样的说法。有这些人一起上书,其中卫瓘 还是司马昭亲自选定,前去监督邓艾和钟会的人,所以司马昭不得不信。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邓艾被诬告谋反一事,司马昭从未质疑,并非是因为太过信任钟会,而是邓艾前后的言行,早就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与其说邓艾的悲剧,缘于钟会的诬告,倒不如说,是因为他不懂政治,从未摆正自己的地位。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