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1)

窑湾随想:徐州风物与运河文化

题记:己亥孟夏,余乘暇自徐州东游新沂,沿大运河至窑湾古镇,就近游马陵山、东海县。因品啜运河风味,回顾数年来所见徐淮风物,一路遐想,归而聊缀是篇。

上篇:徐州随想

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2)

徐州,一方神奇而伟大的土地,当我们愈加深入其中,也便愈加心生崇敬。这里有历史的风云、山河的风烟、民俗的风情,也便是令人观赏不尽的风物。早在华夏文明开辟九州的时代,徐州便是其中之一。但五千年下来,没有哪座以古九州命名的城市,能够像徐州这样,如此深远的影响整个民族进程。

这里是东亚大陆的东方交汇点:西接中原之奥,东走大海之阔,北临齐鲁之雄,南控江淮之富,素号五省通衢。记得第一次来徐州,与想象中的南方省份便形成了巨大落差:民俗风情,特别是饮食方言,与鲁西南一带并无二至,俨然没有离开山东老家。这里属于北方的水土,却属于南方的政区,是历史上楚文化向北发展融合的重镇,深刻影响华夏文明面貌的楚风汉韵,在此交融。

打开徐州地图:西到汉高祖故里的沛县,中到徐州市区的项羽彭城故都,东到今日邳州的下邳名郡,居然都在徐州的方圆数百里内。楚汉战争胜负未决之际,项羽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然而两位翻天覆地又冤家路窄的帝王,相距竟如此之近。高祖晚年,曾失意的对爱妾戚夫人说道:“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可见,生长北方的大汉高祖,身上浓重的楚文化气息。大汉开国后,将徐州老家分封为宗室的楚国,历时二百二十年之久。迄今狮子山、龟山等地的西汉楚王陵,将宏大的石室地宫,展现给子孙万代,通往那个恢弘壮阔的时代。

这里不仅是广袤的淮海平原,还有秀雅的山河交错其间。徐州城内的云龙湖山,留下了苏东坡《放鹤亭记》、《登云龙山》等千古名篇。新沂一带的骆马湖,号称江苏四大湖泊之一,水产丰富,清波粼粼。项羽的出生地,就在隔湖相望的宿迁。走入这块河湖交汇的苏北大地,宛如富庶灵动的江南。新沂与临沂交界处的马陵山,便是战国时代兵圣孙膑智败庞涓,导致魏国衰弱的马陵之战爆发地,在此上演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以伏击战歼灭敌人的经典战例。

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3)

徐州总会给客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最近的这次旅程,便邂逅了意想不到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微山湖畔流入徐州后成为中运河,哺育出运河文化的明珠——古镇窑湾。临流大运河畔,徜徉古镇之中,最能回味徐州双重的性格:战争转折历史的轨迹,民生推动文明的车轮。从齐魏马陵之战到中日徐州会战,无数次大战在此爆发,但战火焚掠之余,并不妨碍人们生生不息的美好向望。

如果说,长城像一条蜿蜒北国群山之巅的苍龙,守卫着广袤的华夏腹地;那么,大运河就像一条纵贯华东膏腴之壤的玉带,将南北胸腹之地束缚在腰身之上。千百年来,一文一武,恰似一副纵横天下的支架,支撑起泱泱华夏,续写着开辟九州的传奇。而运河两岸的一座座城镇,便是镶嵌在玉带之上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运河文化的光华。而今只有走入这些古城,才能真正领略运河时代的昔日繁华。

下篇:运河文化

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4)

此前我在鲁西偶尔见过的运河,只是流经现代城市里的片段,所以我对运河的印象难免有些狭隘,与我们济南的护城河并无二至。来到窑湾上下的中运河,却让我立即联想起我所挚爱的长江,也让我像对长江一样心生挚爱——运河的宽处,恰似长江的窄处,只不过一个是大江东去、洪流浩荡,一个是纵贯南北、绿波徐徐。比起长江,这眼前的大运河,多了几分温润与从容。

有幸跳上停泊河畔的航船,迎着徐徐的清风放眼望去,除了绿绿的河水,漾漾的波纹,便是青青的河岸,淡淡的长天。新一代的艄公,此时或立在船边悠闲的垂钓,似乎可以看见活蹦乱跳的河鲜,天天摆上他们的餐桌。所谓“把酒迎风,其喜洋洋,”令人艳羡不已。也许,这就是运河的味道。然而,运河的味道还是要到古镇里去寻找,因为,比人工美妙的是自然,比山川富丽的是文化。

窑湾古镇东临骆马湖,西依大运河,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称。置身若此,自然被命运所垂青。早在一千四百年前,隋炀帝开凿东西走向、连通洛阳扬州的大运河,便取道窑湾,使之成镇。大唐开国后推行州县制,自此窑湾建镇,始称隅头。一千年后,旧城毁于郯庐大地震,遗民迁至今址烧窑建镇,迎来了古镇的新生,从此改为今称。随着元代定都北京,将大运河取直为南北走向,明清时代进入了漕运鼎盛时期,古镇遂成为扼守南北水运的要津。

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5)

此后,从清朝到民初二百多年间,窑湾迎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呈现出所谓“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盛况。在多达三万常住居民的古镇里,竟建有八省会馆,十三家钱庄。近代已降,大约十国商人来此驻足。民国时代的窑湾商人,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影响所及,家乡也获得了“苏北小上海”的雅号。

如今从北城门走进古镇,穿行在青砖灰瓦、青石板路的古巷里,窑湾人努力用商业的力量续写古镇的繁荣。一座座地方会馆,一座座深宅大院,一座座钱庄、当铺、作坊、酒家……千百间留存至今的古建筑,重构着古典时代的城市风貌,让今人感受先民的生活。其中贯穿古今的,是市井的生趣,与民生的味道。一代代运河商人,在现世的拼搏中,经营着成功的人生,营造着古镇的繁荣。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城的道路普遍并不太宽,容不下奔驰的车辆,但足以容得下迎面熙攘而来的人群。

就像北方沿海总有秦皇东巡的足迹,京杭沿线总有乾隆南巡的传说,运河古镇的窑湾,自然不能例外。在窑湾民俗史话馆里,乾隆爷和纪晓岚再次有板有眼的微服私访,虽然没有遇到骆马湖畔的夏雨荷,却邂逅了窑湾名吃的桂片糕,品尝了甜香温醇的绿豆烧酒,以及甜油调制的青虾。于是地方代表的美食,便与九重之外的皇家,轻松地挂上了钩。至于船上制作、以河鲜见长的“船菜”,估计更不会错过。历史的真相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已成为真实的民间故事,流传着上一个盛世的康乐与富足。

古城徐州的历史街区有多大面积(走进你不了解的徐州)(6)

我去过江南的南阳古镇,鲁北的魏集古镇,比起运河的窑湾古镇,尽管各有千秋,但在千百年的积淀中,都少不了历代名人的典故,世家大族的辉煌。然而,在窑湾古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市井间的烟火气,是舌尖上的地方美食,是千变万化、有时看似无端,却距离人性最近的良风美俗。从祭祀、婚嫁到商贸、节俗,尽管细微之处难以悉数,但这就是民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文化,让古镇繁荣,让人生美好,让古往今来的人们,细细品味。

胡春雨,天桥作协副主席,济南民革文史研究会、南充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桥新阶层联谊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主任,文化学者、作家、诗人、时事评论员,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及新阶层联谊会会员,少陵诗词文学社澳门总社常务理事、舜网文学驻站作家。

从事律师十八年,承办各类案件七百余起,多起案件成为省市区示范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撰写了大量游记散文、历史随笔和山水诗篇。寻访名山大川,感悟历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迹。

本栏目荣膺2018年度齐鲁壹点十大壹点号。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