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几千年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的前身,由黄帝炎帝部落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就开始了。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和亲政策以及西域政权的归附,都有利于民族融合。西汉时期,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形成。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渠道有:通婚、交往、战争、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反抗封建压迫等。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本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历史上有“华夷之争”、“以夷变华”的提法,这是封建时代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融合越好,民族差异越小,越有利于民族和谐相处,利于国家团结稳定。
欧美国家的民族国家形成和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国家是近代形成的,是通过战争或者移民形成的。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催生了一批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北美是移民国家,是移民后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国家。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当西汉在西域(今天的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驻扎军队、委派官僚、征收赋税时,日耳曼人还在斯堪底纳维亚半岛山里的树上裸着身体寻找野果子充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间的融合加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孝文帝
孝文帝改革中有两样对后世影响较大:一是实行均田制。就是把国家的土地受给无田或者少田的农民,受田农民要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和田赋负担。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实施的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无田和少田农民的生活问题,让农民和土地结合,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在唐朝时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受法,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二是实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文化,把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都城迁到洛阳也减轻了旧势力对政权的影响,旧势力主要都是以前鲜卑游牧民族时期的上层。在洛阳过世的鲜卑贵族不允许葬回大同,尽力隔断鲜卑旧势力的影响。让鲜卑族改汉姓,孝文帝带头改姓元;让鲜卑族和汉人通婚,学说汉话,穿汉人服装,采用汉人的社会制度。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