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不少运动员的“绰号”“昵称”甚至比本名更为人们熟知,“葱桶组合” “马达引擎” “青蛙公主”“大象”“千金” “柚子”……这些大家都能对上号吗?

“葱桶组合”

在19日的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决赛中,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夺得金牌。在观众们为他们表示祝贺时频频使用“葱桶组合”这样的说法,这是为什么?“葱桶组合”指的就是韩聪/隋文静,葱取自“聪”,“桶”则是隋文静小时候腰身不明显,经常被大家称为“桶妹”。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1)

2月19日,中国选手隋文静(前)/韩聪在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项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马达引擎”

花样滑冰组合中同样有着绰号的是王诗玥/柳鑫宇,也被大家称之为“马达引擎”,原来是因为小巧玲珑的王诗玥在生活和比赛中活力十足,就像“小马达”一样充满力量;两人配合默契,高大帅气的柳鑫宇就被安上了“大引擎”的称号。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2)

2月14日,中国选手王诗玥(左)和柳鑫宇在花样滑冰冰上舞蹈自由舞项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天天”

金博洋是中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粉丝们亲切地叫他“天天”。其实金博洋以前的名字叫金天,而“天天”也是父母给他取的小名,所以这个外号就是根据金博洋以前的名字取的。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3)

2月10日,中国选手金博洋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马宁 摄

“青蛙公主” “拐凌”

谷爱凌自称“青蛙公主”,因为她小时候滑雪时戴的是绿色头盔,上面有个小皇冠。

而“拐凌”是因为粉丝们把谷爱凌中文名字的前两个音节快速连读,将“谷”和“爱”连读“拐”,善意地调侃她的中文带有北京口音。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4)

2月18日,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摄

“大象”

“大象”是斩获两枚短道速滑金牌的任子威,原来,给他这个外号的是短道速滑前国家队主教练李琰。“我刚来国家队的时候体型比较大,滑得比较沉重,教练就叫我‘大象’。”“大象”这个绰号,代表了任子威腿部力量足、滑行风格稳重的特点,也恰好和他耿直憨厚的性格相得益彰。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5)

2月7日,任子威在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男子1000米决赛中夺冠,图为他在比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小儿子”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李文龙被大家称为“小儿子”,是因为李文龙长得个头不高,年龄也不大,王濛指导在解说时说:“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我们全民的小儿子李文龙!” 这个昵称就随之火了起来。

2月16日晚,在男子短道速滑5000米接力比赛后,李文龙在社交媒体发文,回顾自己本届冬奥会历程:称能站上冬奥赛场,还拿到一枚银牌,感觉一切太美妙,也特别喜欢“小儿子”这个外号。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6)

2月7日,中国选手李文龙(中)在短道速滑项目男子1000米决赛比赛后。新华社记者李尕 摄

“柚子”

“柚子”是中国粉丝给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的昵称,主要是取自他名字的日语发音。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7)

2月10日,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曹灿 摄

“俄罗斯三套娃”

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项目中,俄罗斯奥委会选手安娜·谢尔巴科娃、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卡米拉·瓦利耶娃都展现出强劲的实力,由于名字里都有“娃”,被中国观众统称为“俄罗斯三套娃”。

其中,安娜·谢尔巴科娃由于家境优渥、气质出众,因此被冰迷们称为“千金”。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8)

2月17日,俄罗斯奥委会选手安娜·谢尔巴科娃夺得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自由滑金牌。新华社记者马宁 摄

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被大家叫“莎莎”,这个昵称来自她的俄语小名“Sasha”,谐音中文“莎莎”。粉丝们也亲切地称她为“莎皇”,这个昵称是“莎莎”引申过来的,意味着她在女单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气场。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9)

2月15日,俄罗斯奥委会选手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在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曹灿 摄

卡米拉·瓦利耶娃绰号“K宝”,是从她的名字“Kamila Valieva”而来,名字前面的“卡米拉”首字母为K,同时她像宝贝一样漂亮可爱,加之观众喜欢,就叫之为“K宝”。

知名度最高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绰号)(10)

2月15日,俄罗斯奥委会选手卡米拉·瓦利耶娃在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同时,俄罗斯花样滑冰教练埃特丽·图特别里泽,被誉为俄罗斯的“冰雪女王”,绰号“面姐”,因为她那头浓密的金色卷发像方便面。

事实上,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人名字,中间为父亲名字,最后为姓氏。观众们在提及时引用原名会比较冗长,也容易混淆,于是,许多知名运动员常常被起了绰号。像“套娃”“千金”这些名字,在提取了运动员特征的同时,还亲切简洁、便于记忆。

北京冬奥会期间,这些对运动员的“绰号”“昵称”反复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人们共有的“冬奥记忆”。中文凝练简约,一字意蕴无穷。起一个表达亲切的绰号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去提炼,这更像是一场文化交流。有别于官方名单上长长的正式译名,“绰号”或者“昵称”的存在,在表达创意、幽默和想象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竞技体育平添了几分亲昵。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编辑整合:郑晓晓 资料来源:新华社等)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