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学经典讲解孟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经典讲解孟子(国学经典经篇之孟子主要知识点)

国学经典讲解孟子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

2、孟子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孟子的经历与孔子颇为相似。孟子从30岁到40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 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3、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后,晚年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孟子62岁结束周游生活,84岁去世。

4、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作《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5、《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与语录体散文《论语》略有不同。

6、《孟子》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行“仁政”,即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

8、仁政学说的新发展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9、“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天赋的“仁心”,即善的本性,这是实行“仁政”的保证。

10、为了实施“仁政”,孟子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社会分工论,反对“君民并耕”的主张。

11、孟子认为王权是“天”授予,“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孟子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强调思的作用,重视理性认识。

12、《孟子》一书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仁者无敌。《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

第二,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端,只要个体能够自觉地实行仁义礼智,经过努力就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第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与孔子相似,都想做一个周公式的贤相,以辅佐当世的圣君,实现大治天下的伟业,并且在气魄和胆略上还略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