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除非地球毁灭,人类消失,不然永远也不会失业,他们就是医护人员。

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迎接我们的是医生护士;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帮助我们走完人生最艰难一段路的人,往往仍是医生护士。

对医护人员,本应充满尊重和信任,但现实却是:如今大家提到他们更多的是不住地摇头,医患纠纷也是频发...

这个群体真实的一面,你了解多少呢?

在医院旁长大,庆幸自己走上了这条路

89年出生的张嘉琪是上海一家公立医院的护士,起初是在这里实习,实习期满后就留了下来,如今在这里工作已有六年,全院的科室几乎待了一个遍。

张嘉琪的成长环境其实和我有点像,而这恰恰决定了她的职业选择。

我出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医院和我家是一墙之隔,并排而立。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一楼还曾租给医院的一个科室临时办公过,所以我打小就接触过很多的医生护士,当时有邻居建议我去学医,但我没有选择走上这条路罢了。

品行不端的不少,但大多数是有底线的

谈到如今社会上对医护人员的非议,张嘉琪觉得挺无奈的,但也表示理解。

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大,看不起病,一场大病,可能就是倾家荡产,平日里生个小毛病,也是能扛就扛,不敢去医院,去一趟就是好几百,先让你做各种检查,最后再领回一堆药。

张嘉琪说,其实也不怪大家对我们有意见,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品行不端,医德差的人确实不少,为了挣钱,坑蒙拐骗,什么手段都上,这也造成了大家对我们失去信任。

她的一个同学在一县城医院里工作,据她同学讲,他们医院的医生收入和开的药挂钩,也就是说,你给病人开的药越多,你的收入和奖金也就越多。

医院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时候,不正之风往往是从上往下吹的。

她还有一个同学两年前辞职了,原因就是受不了医院的风气,院内的学术会上,各科的学术带头人讲的内容基本和学术问题无关,更多的是治疗这个病可以给医院带来多少收益,如何诊治才能增加收入,如何引导病人花这笔钱...

就在上个月,张嘉琪的一个亲戚给她打电话,说孩子的头上长了毛囊炎,全都是红疙瘩,有些还破了,在老家的医院看了好几次,中药都吃半年了,仍不见有太大的好转。

张嘉琪建议亲戚来上海这里看,给他们推荐了一家治疗皮肤病比较专业的医院,结果只配了两盒喷雾的药,不到六十块钱,半个月就好转了很多。

张嘉琪说,像在上海这边的大医院,管理是非常严的,很少有人敢这么做,大多数医生还是有道德底线的。

在骨科的时候,一位患者下午将要手术,家属偷偷地给主治医生塞了一个信封,张嘉琪当时刚好准备进去,赶紧缩了回去。

听到医生对家属说:“你别让我丢工作,赶紧收回去,你们放心好了,就是不送礼,我也一样会尽心尽力地把手术做好。”

关于很多人医德丧失,张嘉琪觉得环境影响一个人,管理混乱,风气不正的医院,即使有底线的人进去慢慢也会变。

一线护士的感人故事(一位女护士的心声)(1)

医患冲突太正常,也曾被患者打过

曾有一段时间,医患冲突接连爆出,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焦点。

对此,张嘉琪觉得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也时常会有冲突,来医院里基本都是痛苦的事,家属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情绪激动,做出一些出格的事。

张嘉琪问我:“你看过东方卫视拍的《急诊室故事》吗?”

我说,没有,回去我看看。

在采访结束后,我特地搜集了这部纪录片的一些资料,里面真实反映出了一些医患问题。

一位58岁的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被送进了急诊室,这是一个烟龄长达40年的老烟民,每天要抽15支烟。

医生看完心电图,告知家属必须马上做支架植入手术,上了手术台,患者就出现了室颤反应,必须立即进行电击。

电击带来的痛苦令患者惨叫连连,门外的家属坐不住了,开始疯狂地拍打手术室的门。

后来,手术做完了,医生打开门,患者的家属冲进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不是说手术是无痛的吗?你们没本事就不要来做这个生意...

家属们叫嚣着要曝光,即使在听完医生的解释后,家属们依然一副不信任的样子。

医生说,如果没有电击,人早就没了。

在《急诊室故事》第六集里,一个病人要求医生开处方药,在遭到拒绝后,开始暴打医生,最后医生离开了,因为医院有规定,发生冲突,医生不能还手。

同张嘉琪聊天的时候,她透露自己也被患者打过,扇了一巴掌,但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都是不错的。

在她夜里值班的时候,有些阿姨还会给她拿点水果,拿她当女儿看,有个患者临走时,还给她买了一束花。

任何行业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医院是一个痛苦多过快乐的地方,事关生死,所以人的情绪更容易激动,矛盾冲突也会被社会放大来看。

张嘉琪说:这天底下,除了家人,没有人比医生更希望患者康复了。

一线护士的感人故事(一位女护士的心声)(2)

这些救人的人,往往无法自救

在今年的1月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大夫郭庆源猝死,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夜班,他接诊了40名患者。

在2017年12月29日,山西榆次人民医院43岁医生赵变香上一秒还笑着询问患者的女儿,她母亲的病情如何,下一秒就晕倒在地上,突发脑出血,呼吸和心跳骤停,后经抢救无效离世。

看完门诊,又去查房,赵变香已经连轴转工作18小时。

在2017年9月16日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陈彦东深夜猝死,年仅40岁,孩子还不到1岁。

据陈彦东的同事回忆,陈医生每天都要在7点前到医院,因为8点进入导管室前,他要查房,除了自己的患者,他还要担心下级医生的患者,加起来30多人他都要亲自看一遍。

8点之后,导管室内,陈彦东作为主刀医生,每天要为多位冠心病患者做心脏支架手术,一个手术1个小时。手术间隙,他还要抽时间去其他科室会诊。

接诊的通常都是危重病人,他们的病情变化快,压力更大,每天手术后,陈彦东都不回家,要在医院整理病历到九、十点钟,就算回家,吃口饭,还得学习。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甲乳科主任管小青穿着手术服,蜷缩着躺在地上睡着了,当天他完成了18台手术。

一线护士的感人故事(一位女护士的心声)(3)

同事说,他太累了,在手术间隙为了养好精神,就在手术室墙角边,席地而睡。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陈磊,当天,该医院进行了一场器官捐献手术,陈磊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吃东西,刚走出手术室,就感到头晕,便靠墙坐了下来。

一线护士的感人故事(一位女护士的心声)(4)

手术台边,一名医生连续手术十几个小时后累到倒地打盹,这位医生是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的陆澄主任,当天他一共做了七台手术。

一线护士的感人故事(一位女护士的心声)(5)

之所以要发这些内容出来,我不是要说这些人有多辛苦,而是想告诉大家:这世界上仍有一帮人在守护着医护人员的底线,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各行各业有优秀的人,也有败类,很多的医者依然有仁者之心。

张嘉琪有一句话说得让我心头为之一颤:我们这个职业,教人不要熬夜,要饮食规律,自己却从来无法做到,我们救人性命,却往往无法自救。

我希望对医护人员这个群体,不要总是心存偏见,多一点理解,毕竟我们的生命终将要交给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