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他像一位讲述者,把无数人间悲欢离合娓娓述说。它又如此沉默,将灿烂的过往写成歌。

在太原有许多古老的街巷,如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都与明代显赫的三晋大地一座府邸--晋王府有关。

太原西华门东华门(太原大街小巷前世今生之东华门)(1)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被驱逐出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刻图谋复辟,经常南下骚扰明朝北方边境。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既得政权,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北边,号称“多谋善断,威武能征”的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驻守北方军事重镇太原。

太原西华门东华门(太原大街小巷前世今生之东华门)(2)

朱刚委托其岳父永平侯谢成修筑晋王府。几经考虑选址于太原城外东北,以太原府城之东城墙为府邸外城之西墙,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宫殿巍峨,有宫城,外城两座城池,七座城门的晋王府。

预计在靖王府这座方形城池内,南北中轴线上及周围建有宫殿无数,其格局类似皇宫。内被三个宫门,系今日仍称呼的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而今日的东、西、南华门三街,正是当年工程东、西、南华门通往外成三门的走道。

太原西华门东华门(太原大街小巷前世今生之东华门)(3)

从明初朱棡修建晋王府开始,至明朝灭亡,历史车轮走过260多年。顺治三年春,晋王府不知何故突然燃起大火,大火足足烧了一月有余。这样一座历经200多年的宏伟建筑,凝聚古代劳动人民血汗记忆的建筑群,就这样灰飞烟灭,毁于一旦。

关于这次失火之因,《阳曲县志》记载:“丙戌(顺治三年)4月12日夜,不知火从何起,烈焰烛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内城,至宫门、大殿、东西斋,灵寿等宫,尽为灰烬。飞烟逾月始息。传曰人火,曰天火,曰灾。晋藩之毁,天与人必当有辨之者。”

晋王府失火之后,仅留两座土城垣还尚存。后清军“精骑营”驻入火焚故址,随之城中百姓亦逐渐迁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后,这里成为居民密集的住宅区,留下的只是以王府旧址引得的街巷名称。

太原西华门东华门(太原大街小巷前世今生之东华门)(4)

城市的演变构成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昔日的晋王府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今日的华门小巷也必将为将来的大道或高楼所取代。我们无法阻挡历史的进程,这些印记将永远镌刻在城市记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