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古人之余情爱一事,即耻于口中,又念于心中。

纵是春宵一刻,南唐后主亦会运用最动人的辞藻,通读之下,竟不带丝毫污秽之气。然观古望今,情欲常是羞于言语。现今,冯唐大胆表示。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写本黄书才能功德无量。如此之言,又为何而出?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1)

言及前者,并非否定

冯唐论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之时,是否引起一片哗然,但抛开本质,深看内里,便会发现,其之言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他为何执意于说写本黄书才是功德无量呢?这其实和整个中国古往今来的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首先是苏童、余华二位作家,他们在中国写作界所代表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而其之作品更是反应社会现实,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苏童先生出生于1963年1月,他生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苏苏州,童年的美好都镌刻着温柔的江南风情。当其开启创作之路时,更是先后发表《妻妾成群》等多部小说,后凭借《黄雀记》勇夺茅盾文学奖。

苏童的写作之路,俨然比许多中国作家来的幸运,他无疑是个闪光的钻石,懂其作品者,皆深爱他。余华比苏童早三年出生,曾发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其中聚焦的社会问题,细节中皆折射着现实生活,令每个读者都有所共鸣。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2)

与冯唐相比,苏童和余华始终坚持在写作之路上、不曾停歇,他们始终坚持并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用手中之笔、眼中之光,走世间路、看天下事,写小人物。

而冯唐呢,他有着多重身份,除却作家的浪漫与梦幻之外,他还是一位"铜臭气"的商人,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身份,冯唐却能够转换自如。

不能说他曲意逢迎,只是比起单纯的作家,冯唐更多看到的是市场潜力与读者喜好。而此,亦是他会说出"写本黄书才是功德无量"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绝非唯一原因,只是这份考量,比有其商人利益一面的考量。

冯唐是在否定余华、苏童吗?自然不是,此二位在现今中国写作圈内,俨然是两座难以跨越的高山,他如此惊世骇俗的发言,倘若只为得罪其二人来博取关注度,未免得不偿失。

那么,冯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3)

耻于说性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有一普遍的大流,名曰耻于说性。这份羞耻,可以拆分成两种情绪——羞、耻,羞是羞涩,耻是耻辱。所谓食色性也,为何在社会的演变发展中,这样无限趋近于本能的反应之一,竟会成为一份羞耻?

真要论及,归根究底便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发展。本质而言,对性的回避是一份对人性的压抑。其实,盛唐及之前的中国,对于人性的约束还为如此。当唐由盛转衰,一切的历史走向便开始有所不同。

宋朝之时,朱熹提出著名言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开始被不断压制。当然,这份宣扬是为迎合统治阶层,各种利益纠葛,便不一一阐述。而这套理论,是得到在位者巨大肯定的,后来,不断发展,社会便进入一个趋于保守的状态当中。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4)

曾经,明朝的《金瓶梅》、清朝的《红楼梦》皆为禁书,缘何而禁,除却各种内容包含的反抗思想之外,便是"秽"之一字。

如今开来,这份秽是真的"黄"吗?显然并非如此,不断有专家在肯定此二书的价值,《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各种深意,想来不需多言。

书中有些别样描写吗?是有的,但并不足以达到秽之一字。当时环境之所以在位者如此大动静,很大程度上也表示了社会的封闭与保守程度。而这份保守,虽在时代不断发展中有所更改,但许多东西,依旧根深蒂固。

同在亚洲,日本对于性便显得开放许多。其国家的S级片市场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而女优们更是被尊称为老师。反观中国,孩童年幼时必要的性教育,都是遮遮掩掩的。当然,这是文化传承的差异。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5)

犹记得童年时期,女老师满脸胀红的站在讲台上,轻声细语的讲解着一些十分浅显的生理知识。瞧,对于性的启蒙,便带着一份羞耻的色彩。当然,耻于说性,便真的能够泯灭内心的渴望?

答案自然是否定。性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并不会随自我克制而消失。而在中国的保守氛围之下,黄色小说市场俨然是一块有待挖掘的"蛋糕"。有人消费,却缺少创造者。

冯唐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并且希望有人前去探索挖掘。于是,他发表功德无量的,看来并未有所大错。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6)

书中世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的世界能够带领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那么,性爱教育以书本为载体,是否也能带领着国人迎接一个新的洗礼?既然言语尚且困难,何不先将思想更新?

这份更新,毫无鄙夷之意,仅是将语言发挥其该有的魅力。既然无法永远抑制自己的内心,何不学会顺应、接受并且调试。性的本质是繁衍后代,这并不可耻。诞生和逝去,本身便是一份感人的传承。那传承之路上,何苦互相折磨?

冯唐说写本黄书才是功德无量,出发点许也是如此。例如余华等人的大家之作,关注当下与苦难,他们或是朴实、或是犀利、或是温情的揭露着一切的丑陋,而后歌颂着一切的美好,唯独缺少了对于性的探讨和描写。

余华调侃苏童不读(冯唐苏童余华什么也不是)(7)

此乃大流,没有惊世骇俗之作吗?自然并非如此。几百年前看《金瓶梅》,明人自是瞠目结舌,但今日翻阅,也不过是稀松平常,更多是带着对于过往的敬畏与钻研。此便为进步,思想的传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国人的含蓄,并非纯然的好或不好,凡事两面看待。

或许,在很长的岁月中,国人依旧将对性之一事讳莫如深。冯唐恐是会有此局面,才想着写本黄书。这本"黄书",并非单纯的代表性爱一事,而是想要撕开那层层对于人性的压制,高调的告诉所有人,众生皆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