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童话。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2)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3)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4)

矛盾一: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矛盾。

这篇课文,最容易被我们发现的,也是最明显的第一对矛盾就是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矛盾。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5)

1. 小手被冻僵了。天非常的寒冷,于是她出现了幻觉——火炉,多么暖和。

2. 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她可能整整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幻觉又出现了——烤鹅,是多美味的食物。

3. 现实中的小女孩是赤着脚的,那双大拖鞋也不是她的而是她妈妈的,被疾驶而来的马车吓坏了,丢了一只,还有一只,也被那个小男孩了拿走了。她出现的幻觉是——圣诞树,她渴望被人疼爱,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

4. 现实中的小女孩如果回去就一定会被打,被她的爸爸打,在家里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跟呵护。于是幻觉当中出现了——奶奶。奶奶是那么慈祥,那么温和,奶奶给了她多少慈爱的关怀。

5. 现实中的小女孩,不敢回家。家不是一个物理的概念,应该是心灵的港湾,家应该提供给她最安全最温暖的心理感受,但是她没有这样的家庭,而幻觉当中——她跟奶奶飞走了,她要飞到哪儿,与其说是天堂,不如说是小女孩心目当中那个理想的温暖的,安全的家。

所以这是第一对矛盾,处处对立。在现实当中,小女孩几乎就生活在地狱一般的生活。而幻觉当中,毫无疑问,那是天堂般的生活。现实跟幻觉,地狱和天堂形成第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最明显的。

矛盾二:性格和遭遇之间的矛盾。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6)

第二对矛盾,有一定的难度,不一定能够被我们马上捕捉到,之前说过有的矛盾需要提炼,有的矛盾需要比较,有的矛盾需要还原。

第二对矛盾就是小女孩的性格和她所处的遭遇之间的矛盾。首先来看小女孩的性格。《卖火柴的小女孩》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小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她乖巧。大冷的天儿,还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整整一天不敢回家,多么乖巧,多么懂事。

2. 她美丽。金色的头发卷卷的雪花飘落飘落在她的头发上,那么美丽,她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3. 她善良。即便是那一只拖鞋被那个小男孩拿走了,她也没有追赶,她也没有怨恨,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小女孩。

4. 她纯洁,她的精神又是这样的高贵。她是被冻死了,但是她的嘴角还留着微笑。

在如此悲惨的遭遇之中,她没有忘记期待,她没有失去信仰。可以说这就是一位跌落到人间的天使。我们常常说好人有好报,通过还原以后会有这样的期待。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她的遭遇是:

1. 寒冷。手被冻僵了。

2. 饥饿。没有吃的。

3. 贫穷。过不上好日子。

4. 孤独、痛苦。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她的遭遇就是地狱,天使跌落在地狱之中,这是第二对矛盾。而这一对矛盾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如果是个坏人他有这样的遭遇,我们可能会同情,但是很难被感动,很难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可是,一个好人,一个天使,却遭遇这样悲惨的生活,每个人的心都会碎的。这个矛盾就需要我们通过提炼、对比才能够发现,于是,通过分析矛盾,我们对这个文本的解读就进入到更加隐蔽的精髓之处。

矛盾三:环境和内心之间的矛盾。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7)

第三对矛盾是隐藏最深的矛盾,一边是小女孩生活的这个环境,或者说社会现实,一边却是小女孩内在的心理。简单的说吧,环境如此可恶,如此丑恶,如此黑暗,然而她的内心呢,却是如此光明,如此善良。

我们一起来看看社会环境:

1. 冷漠。整整一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社会是多么冷漠。

2. 自私。马车疾驰而过,根本没有把小女孩看在眼里,极度自私。

3. 丑恶。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如果去就会挨打,连最亲的父母都变得这么丑恶。

4. 被人歧视。她只是个小女孩。

5. 不公。社会是多么的不公,有的人家有喷香的烤肉,有的人家有漂亮的圣诞树。小女孩啥都没有,她所处的环境就是地狱。

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请问小女孩有没有因为这样地狱般的环境,而让自己的内心也变得像地狱一样呢?

没有,深处这样的环境,她的内心依然充满温暖,依然渴望美好的生活,依然渴望得到富足,依然渴望得到关爱,依然渴望得到幸福。可以这样说她的内心活在天堂。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个小女孩在最低的境遇里边,活出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同情,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敬意。

这样一个高贵的灵魂难道不值得我们对她充满敬意吗?换了你,你能在如此境遇里活出如此境界吗?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8)

顾悦在《西方传统的文学批评与安徒生童话的圣经原型》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女孩的力量来自他心中存有的“天上的盼望”。这种来自彼岸世界的力量,可以超越世间的痛苦,使她能够“靠永恒”“战胜那些可变的东西”,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能保持微笑。

王崧舟老师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不仅仅是让人们用来同情。如果只是这样,那我们读出来的只是很表层的东西。

我们只有透过第二对、第三对矛盾最后感受到小女孩身上那样一种来自彼岸世界的力量,那样一种可以超越世间痛苦的力量。对我们来说,才有着更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从分析矛盾来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接下来,我们通过把握结构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9)

什么是把握结构?曹禧修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是这样说的“从思维的逻辑层面上讲,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始终是从形式的把握入手达到理解和发现意义的目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0)

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首先也只能是从形式的把握入手,这个形式王崧舟老师认为就是整个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结构,结构是最高的形式。不同的结构,表达不同的意义,试图达成不同的表达目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这个文本的结构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整个文本的结构,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1)

第一个部分:在写现实。从文章的开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直到第四自然段“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为止。

这个部分细读过这个文本的老师都清楚,所有的幻觉之所以产生都是有现实根源的,那么这个现实根源在哪呢?写在哪呢?就写在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到四自然段。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2)

第二部分:在写幻觉。从“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的开始”先出火炉,然后出现烤鹅,再出现圣诞树,最后出现奶奶。

一直到“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写的都是幻觉。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3)

第三部分:写的也是现实。也就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4)

现实-幻觉-现实,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文本的基本结构,现实-幻觉-现实又是怎么统一在一起的。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当中,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支架)——火柴。

是火柴把现实和幻觉衔接在一起,也是火柴把幻觉和现实衔接在一起,更是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整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做一个词语频率,就会发现在第一个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三次;在第二个幻觉部分,火柴出现了十四次;在第三个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一次。加在一起,火柴这个词在整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十八次,这绝对是一个高频词啊!

火柴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1.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连个篮子都没有,围裙还是旧的)

2.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3.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

4.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慢慢地通过火柴进入幻觉了)

5.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火柴进一步把小女孩引向幻觉)

6. “哧!火柴燃起来了”(幻觉出现了)

7.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幻觉消失了)

8.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里的火柴梗就是现实的符号)

9-17.火柴再点燃(又出现幻觉)——火柴再熄灭(幻觉又消失)……第二部分就是通过火柴把故事串联起来的。太多的火柴,一直到最后那个板块,重新回到现实。

18.“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火柴已经全部烧完了)

前前后后出现了那么多次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全部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火柴的作用: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5)

1. 当火柴擦燃,带来光明,小女孩就会出现幻觉,满足她的一切美好愿望。

2. 当火柴熄灭,黑暗出现,在黑暗中她又回到了现实。

如果说现实-幻觉-现实是表层结构,那么火柴的擦燃-熄灭-擦燃-熄灭就是这个故事的隐喻结构。火柴擦燃,带来光明,小女孩出现的幻觉是短暂的,而火柴熄灭,黑暗出现确是那样的久。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6)

我们从小女孩的“五次幻觉”当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似乎暗合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幻觉”的叙事结构也很独特,很有深意:

1.对每一次擦火柴的叙事,基本结构是相似的:擦燃—幻觉—熄灭;

2.叙事结构每一次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第三次擦火柴的叙事结构是转折的关键,火柴熄灭而幻觉没有消失;

3.内在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幻觉越来越真实。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7)

这篇童话为什么不写?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就和奶奶一起飞走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8)

1. 从人性需求的角度看:需求强烈、逐步递升;

2. 从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3. 从篇章节奏的角度看: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4. 从彰显主旨的角度看:蓄势铺垫、卒章显志。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19)

梁晓声先生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含泪之作,对于人世间的不公平,它也确实一面镜子,但是他所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人道主义。”对于这样的人道主义,我们应该升起一份足够的敬意!

(初次尝试写文,一个一个地敲打,写到了深夜,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不妨给点鼓励,点个赞,关注一下吧!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啦![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