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照理说,乱世极不利教育发展,但出乎预料的是,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记载了大量“神童”案例及孩子报“班”学习的情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魏晋时期的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魏晋时期的故事(魏晋时期的天才宝贝)

魏晋时期的故事

◎赵柒斤

照理说,乱世极不利教育发展,但出乎预料的是,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记载了大量“神童”案例及孩子报“班”学习的情况。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介绍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上“兴趣班”时言,郑玄曾拜东汉名将马援从孙、经学家马融为师,结果三年连老师的面也不曾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马老师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总不相符,诸弟子都不懂。有学生说,郑玄会演算,“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郑玄学业有成,辞别回家,马融发出了“礼乐皆东”感叹后,就想除掉他。未卜先知的郑玄采取“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之法,逃过一劫。

魏晋孩子不仅学习“经史子集”,也参加“音乐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绘画兴趣班”等,于是有了“谢家子弟”“芝兰玉树”“竹林七贤”“乌衣之游”等佳话千古流传。典型代表“书圣”王羲之,家学渊博,其堂伯是东晋名相、书法家王导,临摹钟砾手迹,练就一手行、草,其父王旷善隶、草书,在伯、父影响教导下,王羲之不仅勤练书法,还参加姨母卫夫人举办的“书法兴趣班”,后来又“转益多师”,并从所学中脱颖而出自成一体,世人称“王体”。王氏子孙从小学习书法、强化修养,故而名垂青史。

不过,魏晋时期的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跟现在一些家长强行替孩子报班有本质区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门阀(世家大族)政治时期,为维持家族地位不坠,子弟才能技艺培养都成了豪门大族的头等大事。同时,这些世家大族非常注重“家学”“家教”,并根据子弟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且要求严格。故而,造就了一批大放异彩早慧儿童和少年。

《世说新语》6卷36篇出现聪慧儿童的条目达49则、12个门类。从“言语篇”收录的10条早慧儿童谈玄故事中不难发现,家教、家学及兴趣班是他们年少成名的关键。“南州高士”徐孺子九岁赏月,就修正“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为“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10岁时随父到洛阳拜访当时负有盛名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孔融到他家时对掌门官说,“我是他家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座。李元礼就问小孔融:“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啊?”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李元礼和众宾客莫不惊讶。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大伙儿就把孔融如何神奇告诉他。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怼他:“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让陈韪非常尴尬。

西晋时,有个小孩子的父亲病了,他四处求医讨药。一家医馆的主人问小孩子父亲的病情,小孩子答:“患了疟疾。”医馆主人调戏小孩子:“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疟?”小孩子正色怼了过去:“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这些“天才宝贝”的见解、答辩等语惊四座,丝毫不输饱学之士,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