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1)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原则“信、达、雅”三原则,最早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又称“三难原则”。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处于清朝救亡的危急时刻,所以严复对西方文明原典深以为然,但如果对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浅的了解,那就很难把握内在的精神精髓,故严复十分重视翻译工作。但“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亦将其名为“三难”,视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翻译事“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2)

严复

严复先生的“三字经”,深刻触及、准确涵盖了翻译的核心,译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和谐。正因其原则精炼,所以后人发挥和扩充的内容则能更加系统。现代翻译工作者虽对本原则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认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该原则一经提出,即得到清末学人的推崇,并在不断运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1932年林语堂著述《翻译论》,对译文评价提出了三重标准:重实、通顺、美,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3)

《天演论》

不难发现,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后来傅雷提出“传神说”,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标准反而显得虚幻,也未如严复标准的简约,也仍未脱离“信达雅”的窠臼。故而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昌盛,人们只会越发感到信达雅标准的兼容并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品质,历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对于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4)

林语堂

参考文献:

1.马志媛:《“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黄忠廉:《严复变译思想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4.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第4期。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5)

华 兴 春 秋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6)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翻译理论原则信)(7)

小编 :闫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