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到17世纪,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是当时一件非常罕见的历史事件,来自西欧的传教士带来的不仅仅是天主教文明,还有改变日本乃至东亚历史的武器——铁炮。所谓“铁炮”,即国人常说的“洋枪”,再具体一点,就是火绳枪。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1)

不可多得的革新家织田信长为达成“天下布武”目标,最出名的手段就是采用“铁炮队”的集团战术。由葡萄牙人在1543年自种子岛流传而来的武器,的确具有能够改变日本以往作战手法的破坏力。

其实铁炮在日本的传入非常具有戏剧性,1543年一艘中国船遭遇风暴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船上有两个葡萄牙人,通过同船中国人做翻译和日本人交流。由于当时日本人还没见过大鼻子、白皮肤以及红头发的南蛮人,所以这两个葡萄牙人的名字被日文音译成蹩脚的“牟良叔舍”和“喜利志多佗孟太”,而当时种子岛领主种子岛惠时和种子岛时尧得知此事后会见了这两个葡萄牙人并与之交谈,葡萄牙人给了种子岛时尧一件稀奇古怪的东西:两支点燃就能发出火花并随之巨响的铁炮,不仅如此葡萄牙人还敲诈了种子岛时尧和惠时2000两黄金。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2)

后来,种子岛时尧指挥当地制刀匠八坂金兵卫尝试仿制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又命令家臣笹川小四郎研究火药合成方法。当地传说为了学习铁炮制造技术,八坂金兵卫把自己的女儿“若狭”嫁给了葡萄牙人牟良叔舍,以换取铁炮制造的关键机密,从而才锻造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支铁炮。种子岛也因此成为日本铁炮发源地。

此后,经过商人和南蛮人的不断推广,纪州根来众,近江国友众成为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铁炮生产团体。不久,铁炮传入尾张国,成为了织田信长迈出“天下布武”的重要武器,同时,织田信长也是战国时代酷爱西洋舶来品的战国大名之一,而铁炮,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3)

实际上在1569年信长让堺众投降后,就利用这帮人的财力和技术来制造铁炮,在今天保留下的资料中,以京都龙源院收藏的火绳枪所出产年代,似乎和这个时代的铁炮较为相近。

这把被刻有“喜藏之铭”的火绳枪,口径21mm,全长160.3cm,而其长型枪身则专门应用于笼城战时使用。此外,保存于久能山东招宫博物馆内的铁炮于1606年建造,口径22mm,全长140cm。这两把铁炮外型上无较大差别,横跨天正至江户时代。战国时代铁炮大致如此。

由于当时的黑色火药与今天的火药性质不同,所以无法进行直接对比。以后北条氏的箱根防御战的山中城出土的弹药丸推测。根据《韭山町史导引》内容记载,当时在后北条氏领有的山中城内,共有大大小小总计188颗弹丸出土。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4)

山中城在1590年遭到丰臣秀吉攻击,在半天时间里就被拿下,在此城出土的弹丸中,白色弹丸25颗,褐色16颗,青绿色147颗。

白色弹丸,白色部分为四氧化三铅,使用时为铅制的弹药。因为铅的熔点低于327°,属于软性金属,便于简单制造。

褐色弹丸,褐色部分是氧化铁,即铁制造的弹药,铁弹药又分为锻造弹和生铁弹,而山中城所出土的铁弹药经研究为锻造弹,其优点在于不会因为受到过大压力而变形,因此在射击练习时可重复使用。不过不像铅制弹药轻巧,因此弹道并不稳定,命中率较低,射程较短,但最大的缺点是多次使用后容易造成枪管内部磨损严重。

据相关史料记载,青绿弹药丸的青绿色成分是铜绿,这种弹药重量比例为:铜73.8%、铅17.5%、镍,铁,红黄铜8.7%,也就是说这种弹药即主要由青铜构成。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5)

由于铅青铜的熔点高于980°,所以在加工时必须具有高度技巧,而之所以会特别制造铅青铜弹药丸,理由是它比其他材料的弹丸性能更佳。铅青铜本身硬度极高,最关键的是与其他弹药相比不易被腐蚀。基本上在射击时很容易因弹药状态,使得命中率等因素产生变动,同时也要考虑弹药突然走火的情况。因此,在战斗时如果保存完好,那么不易腐蚀这一点将成为一大优势。

而此后出现的被称为“铅青铜玉”的弹药,基本是由铅制弹药和铁制弹药的提炼改良后的铁炮弹丸。

此外,这种青铜弹药丸也可分为两类,这是因为同一把火绳枪在连续发射时,为了在枪管内不断塞入点燃火药的铁炮弹丸,所以会特别制造出大小不一的弹丸,也就是在刚开始使用时,先选择大的弹丸,然后再根据枪管具体情况使用小的弹丸。

从八王子城出土的铁炮弹丸,大多也是铁制或铜制。针对铅制弹药过少这一点,以战国时代主流的弹药—铜青铜弹药为例。由于这种弹药有别于溶点低,能自行制造的铅制弹药,所以必须具备极高技术才能进行,因此在《八王子城址》中记录当时有专门铸造这种弹药的铁匠存在。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6)

根据日本于1995年出版的《历史与地理》研究报告,以6匁(1匁为10分,1分为10釐,1釐为10毫。1毫为3.75公制毫克。出自德川幕府时代《尺贯法》)弹药为基准计算,当时的火绳枪约有一公里射程,不过这已经是最远的射击距离了,但因为地形,天气以及多重因素影响,不能看做是实战中的最大射程。

而此前说到的《韭山町史导引》文中也有关于火绳枪射程的记载,那是以丰臣军方渡边官兵卫的《渡边水庵觉书》记录的考察内容。在他的笔记中有:“铁炮圈约30间范围内,可以夺杀4人性命。”记载,推测战斗时火绳枪在60m距离内射击效果最佳。同时在渡边的记载里,还有关于韭山城战斗的记录,由于守将北条氏规奋死抵抗,所以经过3个月依然没有陷落,而这和铁炮的射程距离有很大关系。

实际测量现在的韭山城城池宽度大约是50m,而本丸与土垒的斜距离约为60m,这意味着如果在守备时考虑到火绳枪的射程距离,这对城池的守备方而言,的确是最适合防御的安全距离。

这是根据渡边记载的“铁炮圈30间”而测量得来的结论,即韭山城城池壕沟幅度为60m。另外,在16世纪后半叶,爱知县日进町的岩崎城,以及奈良县平群町的垣内城,之所以会将宽度狭小的药研壕沟改造成宽度较大的浅箱壕沟,日本民间也有说法是因为考虑到铁炮的杀伤力而进行的工作。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7)

以下为日本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铁炮种类:

  1. 阿波铳
  2. 东北番筒
  3. 肥前铁炮
  4. 种子岛铳
  5. 国友铁炮,著名近江国友村产铁炮,织田信长灭浅井后得到国友村,这种铁炮大量装备织田军铁炮队
  6. 纪州铁炮,也被称为“根来众铁炮”
  7. 堺筒,堺是日本最大的铁炮生产基地之一,位于近幾地区,堺的铁炮商人在日本国内拥有最高的铁炮贸易份额
  8. 米沢铁炮
  9. 日野筒

日本近代制炮技术(日本战国时代铁炮)(8)

总而言之,铁炮毕竟只是一种武器,在乱世中,它能充分发挥它的用途,一旦乱世结束,就意味着它也将在历史上慢慢消失。德川幕府建立后,幕府开始开始实行削减大名军备的政策,同时,由于长期的禁教和锁国,西方更先进的燧发枪等技术即使有所传入也无法引起日本高层的注意,以刀为身份标记的武士也对铁炮这个玩意深恶痛绝。于是,日本的火器技术和天主教一样,在灿烂了一个世纪以后归于沉寂。

文|南书房|外国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