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堤(图右)被授予“中国种植匠示范户”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为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

张雪堤(图右)被授予“中国种植匠示范户”。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1-2月,柚子冬季清园期、春梢萌发期,注意清理越冬病菌、红蜘蛛……2-3月,柚子春梢成熟期、花蕾期,注意防治炭疽病、疮痂病……”这是张贴在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洋门村向阳蜜柚合作社的蜜柚沙田柚综合防治方案。“以前都是看别人怎么种或自己看书学习,现在有了农管家(梅州市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农财大数据公司子公司,下同)技术指导,种柚子更有底气了。”洋门村贫困户张俊兵说。

如果还是不懂,张俊兵可以直接向合作社的带头人张雪堤——蜜柚种植大户请教。张雪堤是“中国种植匠示范户”,又是农财大数据公司(广州市农财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同)培养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力。“我们要给每个贫困村培养一个种植匠。”农财大数据公司项目负责人江树锋说。

农管家提供一条龙服务

张俊兵种植蜜柚、沙田柚多年,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全靠观察其他果农或者自己看书来学习种植技术。他种植了四五百棵柚子,但因经验和技术欠缺,许多果树五六年还未结果,总产量不足1万斤。

广州市海珠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驻洋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曹景碉介绍,洋门村有很好的产业扶贫基础,柚子种植历史长、面积大,但村民种植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没有形成品牌,销售价格低。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去年10月,工作队和农财大数据公司合作,引进农管家,为贫困户和村里其他种植户提供农资、种植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扶贫干部对农业技术和产业不甚了解,心有余而力不足。引进农管家,填补了这一空白。”

“原来柚树剪枝都是自己随便剪,总认为剪得越少越好,可培训后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张俊兵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农管家会为种植户提供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配置好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比,还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种植方案,每月进村一次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今年挂果柚树多了,农管家提供的种植技术服务起到很大作用。”张俊兵预计今年柚子总产量达2万斤左右。他很有信心,又扩种了700多棵柚树,种植规模达1300棵。

培养贫困村内生力

相较于普通的技术培训,农管家的服务明显更专业、齐全,但在实践中,农管家还是无法实现随叫随到、随时服务。另外,“扶贫工作队三五年撤离后,这样的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江树锋和曹景碉均认为,贫困村要实现彻底脱贫,关键还是要培养自己的内生力。

张雪堤被视为培养对象之一。张雪堤是洋门村的蜜柚种植大户,种植规模2000多棵。他在村里算是种植能手,但在接受农管家培训后,发现自己的种植技术尚有不足,品质意识也有待加强。以前,张雪堤只注重使用化肥,现在按照农管家的种植方案,增加有机肥,产品质量上去了。“以前只注重蜜柚外观是否好看,现在更注重品质。产量不减反增,以前每棵柚树挂果平均四五十斤,今年预计达七八十斤。”

张雪堤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观念更新快,柚子种植规模大、品质好、有影响力,被南方农村报社、农财大数据公司、农管家评为“中国种植匠示范户”。“所谓种植匠,就是专注种植技术提升、对农产品品质精益求精、善于创新、敬天爱土的种植从业者。”江树锋认为,张雪堤在村里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将来即使扶贫工作队和农管家撤离,张雪堤也能独当一面。

江树锋介绍,洋门蜜柚的销售市场比较成熟,但主要是零散销售,没有形成有力品牌,价格往往被压低。农管家在为贫困户提供农资、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打造品牌,提升农户利润。但打造品牌需要时间,要从农资农技起做扎实,提升产量与品质。而培育种植匠就是为了树立典范,给贫困户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标准化种植,提高品牌意识。

打造品牌推动销售

种植户按照农管家制定的种植方案进行种植,蜜柚品质达到一定的要求,农管家将允许其使用“驮娘柚”品牌,并负责销售对接。“目前,洋门村41户贫困户有23户种植蜜柚,种植规模达1万棵,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预计贫困户年底增收10%-15%。”曹景碉说。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曹景碉说,农财大数据公司提供的是科学种植意识、电商销售意识和品牌意识,而培育种植匠的意义就在于给贫困户以示范带动,提高贫困户种植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在贫困户种植品质达到一定要求后,农管家进行线上推广,打造洋门蜜柚品牌,集中销售。“真正让产业扶贫扎下根,增强项目可持续性,不会因扶贫工作结束而受过多影响。”

目前,茶阳镇已有8个贫困村引进农管家。“种植匠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我们计划为每一个贫困村培育一名种植匠,示范带动贫困户标准化种植,塑造品牌形象,进而打通农产品产供销渠道,让产业扶贫扎根当地。”江树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