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传承精神谱系”融媒节目

《瞬间》

将于8月10日起在陕西卫视首播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专题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1)

今晚

将播出第一集

——信念的力量

今晚看点如下

01 张浩—革命年代的“最强大脑”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此时,二、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而党组织内部的“左”倾路线也亟待肃清,这一切都需要共产国际的支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出现了。

1935年11月中旬,一个黑瘦的卖货郎找到了党组织,竟直接提出要与党中央领导张闻天见面。

此人看起来像个平平无奇的商人,没成想,居然是位带着秘密文件而来的重要人物。

他空口背出了完整的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八一宣言》内容以及密码本,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并为他的超强记忆力所折服。

他叫张浩,原名林育英,是共产国际派来与中共中央联络的特使。派他回国是为了传达文件,并建立与中共中央的联络。为了防止暴露党的秘密,因此张浩此行不能携带一字一纸。所以他足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将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八一宣言》内容以及枯燥单调的密码本内容反复背诵熟记。从莫斯科出发的张浩,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穿越茫茫沙漠,一路上他乔装打扮,化妆成商人,在严冬来临时节,走过茫茫沙漠。最终,徒步3个多月到达陕西瓦窑堡,与张闻天会面,成功建立了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络。

02 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成为抗大学子

斯诺曾在《西行漫记》对抗大生活感慨:“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

抗大没有教室、礼堂、桌椅,没有教学设备,其困难程度在世界教育史是独一无二的。把大石洞改造成教室,在石壁上凿出大石板做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等。毛泽东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把延安变成了一座移民城市。毛泽东曾说:抗大没有考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来,就是最好的考试。

1937年,一批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他们在黄土高原上宣誓:“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当时西安到延安不通火车,有的人能幸运地搭上汽车,大部分人则是穿着布鞋,手里拄着木棍,每天走几十里到一百里路,走上十来天,才能到达延安。董必武从重庆回到陕甘宁边区,就沿途所见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写道:“垒筑山变色,丁抽路断行。”

当时的延安奉行尊重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让延安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即使蒋介石下令在路上分段设卡,用十几个封锁线进行阻碍,盘查行人,但还是强烈地吸引众多热血青年不惜过渭河,走咸阳,“朝圣”般地从四面涌来。据统计,仅38年5月到7月就有2288人,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70%为中学以上水平,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其中不乏家境优渥的“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

比如八路军首位女参谋陈慕华,后来成为新中国副总理。陈慕华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官员,但丝毫不影响陈慕华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她从《新华日报》上知道了延安是抗日根据地,知道了党的救亡图存的主张,明白了要抗日,要寻求民族独立,就应该跟共产党走。于是,出身官宦世家的17岁少女做出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奔赴延安去上抗大。陈慕华拿着国民党空军介绍函件,坐着小汽车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要求去延安。工作人员见此情况,不知如何是好,立即请示伍云甫处长,伍云甫考虑到其叔叔支持国共合作,且在抗战中与我军协同作战,便立即批准陈慕华去抗大学习,在抗大毕业后,陈慕华一直留在延安展开革命工作。

还有被称为“宰相府走出的大小姐”的留学生孙铮,她不惜与叔父解除关系,为抗战作宣传;还有阎明诗,作为新生活运动总会总干事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谋阎宝航的千金,换掉进口皮鞋、剪掉长发,奔赴延安成为革命者。

03 张露萍:隐藏在戴笠身边的红色女谍

张露萍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可她却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闯过国民党军警关卡的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在这里她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接受了更加全面的思想教育。每逢学校集会或上大课时,她身着红毛衣,落落大方地指挥大家引吭高歌《拿起刀枪干一场》,唱了一遍又一遍,歌声整齐有力,时间长了,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干一场”。

1939年11月的一天,人流涌动的重庆两路口汽车站,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缓缓驶进车站。车刚停稳,一位衣着时髦的女郎便款款走下车来。她,就是延安派来的共产党员张露萍。年仅18岁的张露萍告别了新婚不久的爱人,被组织上安排与张蔚林兄妹相称,以军统职员“家属”的身份,担任我党地下特支书记,在戴笠军统局内部这个堪称特务组织心脏的地方,建立了党的“红色电台”——军统电台特支!

1939年12月的一天晚上,张露萍发现了一份杨洸向胡宗南部发送的密电:内容是通知军统特工小组携美制电台潜入陕甘宁边区搜集情报的国民党特务。张露萍当即将这份情报送到南方局,经中央周密部署应对,军统特务刚跨入边区就被抓获。

除此之外,张露萍小组多次获得了军统电讯总台的密码、波长、呼号、图表及军统在全国秘密电台的分布情况,还发展了4名地下党员,再加上原有的3人,重庆军统局电讯处便潜伏了我党的7名地下党员,遍布机房、报务、译码等机要部门。

1940年,张露萍和7人小组被捕,敌人为了从她嘴里获取情报,用老虎凳折磨她,还用鞭子将她打得皮开肉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露萍强忍着身体的疼痛,始终不肯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戴笠并不甘心,决定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在曾家岩“周公馆”附近将张露萍释放,然后派特务暗中跟踪,看她跟谁说话,看她到底进不进“周公馆”。张露萍识破了敌人的诡计,走向“周公馆”时,无论看见任何人,她都表情严肃,抬头向上看,在快要到“周公馆”的时候,她突然转身离开,让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张露萍用自己的机智掩护了南方局机关。

在敌人的监狱里待了6个春秋后,国民党决定秘密处决张露萍,行刑前,她大声嘶吼唱起国际歌,歌声响彻息烽群山。直到30多年后的1983年,根据中央调查组调查取证,包括叶剑英同志亲自写的证明材料,张露萍等人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04 毛泽东1.5元招待贵客陈嘉庚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作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讲演。他说,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延安建设成为“十个没有”的社会,仅仅用了三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1940年,在整个南洋华侨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实业家——陈嘉庚先生带领由50名南洋华侨代表组成的慰劳团回到了祖国,一是考察国内的抗战形势,二是为抗战事业筹措资金和物资。慰劳团的第一站是战时的首都重庆,在重庆,国民政府组织的各种宴请足足进行了60多天,在酒席和应酬中疲于奔命的陈嘉庚,带着满腹的困惑和忧虑来到了抗战的另一个中心——延安。

在延安,毛泽东也留陈嘉庚吃饭,他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唯一特殊的是上了一味鸡汤,整顿饭算下来1元5角。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正下着蛋呢,她听说我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过来的。”

 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这个在山沟里面依然全心全意进行抗战的政党,跟重庆的腐朽堕落真是截然不同。

 回到重庆,精神焕发的陈嘉庚马上召开了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后来,南洋华侨的捐献源源不绝地流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瞬间》节目播出平台时间

陕西卫视首播8月10日周二21:10

重播次日12:15

陕西一套8月11日周三20:00

农林卫视8月14日周六19:45

周六周日陕西一套、农林卫视下午重播

来源:起点新闻App 陕西1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