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米聊(米聊和微信的历史)(1)

和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小米最开始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小米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品是米聊。在此之前,他们研发了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多个练手产品。

米聊的前身就是小米通。从 2010 年下半年开始,小米一直尝试做一个类似叫“小米通”的东西。对于错过互联网发展第一波浪潮的雷军来说,借助这个软件重拾梦想似乎也讲得通。

但是在手机即时通讯方面,早已经有手机 QQ、飞信等多个领导型产品抢占各个市场,这个名字如此土气的产品似乎并无革掉对手性命的好运气。不具有革命性,在 QQ 等强大对手面前,就没有存活的可能。

2010 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叫做 Kik 的即时通讯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与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建立基于真实身份的通信方式,同时还打通现有 SNS。当时飞信日趋式微,而 SNS 还处于狂欢,这为困局中的米聊提供了一条出路。

雷军在 2010 年 7 月 27 日 15 点 29 分发微博说:“ 【再谈腾讯】腾讯已经成就了一代霸业,马化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但强大如罗马帝国、强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关键点在腾讯会因为什么原因、会在什么时候衰落,这值得我们大家琢磨!这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

2010 年 12 月,小米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 Kik 的产品,先是 Android 版,继而是 iPhone 版。2011 年 4 月,米聊又借鉴香港一款名为 Talkbox 的同类产品,为米聊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猛增到 100 万。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显然米聊就站在了移动即时通信的风口之上,我们不清楚当时雷军是否认为米聊是顺势颠覆腾讯的机会?

然而马化腾的危机意识并不比雷军差。雷军或许并不知道,在米聊上线的同时,中国即时通信的王者腾讯也已经在广州研发本部张小龙的带领下秘密开发一个叫做“微信”的产品了。

2011 年 1 月对雷军来说应该是一场噩梦,腾讯推出了重磅炸弹“微信”,同样与米聊站在手机即时通信的风口上,微信这只猪的快速“起飞”直接导致了米聊的坠落。微信依靠 8 亿 QQ 用户的成熟关系链,仅用 1 年时间就获得 1 亿用户,将米聊远远地甩在身后。

2011 年 8 月 7 日,距离小米手机发布还有 9 天,雷军发了一条微博:“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2012 年 5 月,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米聊输给腾讯微信是情理之中的,创业型公司能在与腾讯正面竞争中生存下来已经创造了奇迹。胜败乃兵家常事,雷军早已释然。虽然米聊失败了,但是雷军在做米聊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站在“风口”上是多么得重要,体会到“顺势而为”的价值。

或许时机成熟,飓风来临的时候,雷军还会拿起米聊的武器对抗腾讯。这股飓风可能是小米依靠硬件和 MIUI 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可与腾讯叫板的时候,而在雷军的心里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那么深度讨论,占得先机的米聊为什么败给微信了呢?

1、 从产品形态看,这类产品最先使用的都是和你联系密切的人(你看到一些东西想和他分享,或异步的语音沟通。什么?你连他的电话都没有?),这点上QQ好友列表相对电话簿并没有太多优势。

米聊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我和一些关系好的朋友很早就是用米聊建立起了圈子,但经常出现传图不畅、语音卡,可怕的是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微信上来就没这个问题。到底是技术底子还是强些。

产品质量问题多大,可以参考friendster。

2、后期这个产品向陌生人交友扩展,这点也是微信最终爆红的原因,这更加和QQ的优势(关系列表)没啥联系了。 什么摇一摇、周边,微信进化得很快,并能配合运营推广,一些功能立刻就流行起来了。

而米聊,在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点并迅速推出功能上,已经被拉在后面了。

当然,QQ对微信是一定有促进作用的,比如,微信能收到QQ离线留言,这米聊是不用想的。 只是,如果,如果米聊能走对这几步,并提前针对微信有一个良好的区分定位,结果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