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琳琳 实习生 彭璐露 文/图

1月13日,市练江大道陶瓷新村家属院,不时传来沉稳洪亮、婉转悠扬的唱戏声。屋内,一位拉板胡的老者正在与几名戏曲爱好者讨论一场演出的节目内容。这位老者还不时指正唱者的身姿和唱腔。老者名叫汪之杰,今年64岁,是平舆县万金店乡政府的退休人员。

戏曲舞台小世界(戏曲舞台上的常青树)(1)

汪之杰拉一手好板胡。

戏曲舞台小世界(戏曲舞台上的常青树)(2)

汪之杰教戏曲爱好者唱戏。

优秀少年名噪一时

“我从小就喜欢戏曲,小时候跟着老人唱,后来跟着乡里宣传队的老师学习。”谈起自己与戏剧结缘的经历,汪之杰说,他上中学时参加了乡里的宣传队。在宣传队,他的多才多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时,我们都是学现代京剧。”汪之杰说,大伙儿边听收音机边学,学完后马上进行排练。

“我们排练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我们经常到各地演出。”回忆起当时的“盛况”,汪之杰有些得意。

汪之杰中学还没有毕业,县剧团的人就来到学校,点名要他。但学校不愿放人,而且汪之杰认为自己还没有毕业,没有同意去。

但县剧团的领导并没有放弃他。等到汪之杰中学毕业,他们直接把他“拉”到了剧团。

“当时团长说,团里缺少像我这样的好嗓子。对方一再邀请,所以我就同意留了下来。”汪之杰说,当时剧团里共有68名学生,只有他一个人特殊——几名教师一起教他基本功。

每天,汪之杰都会和大家一起在剧团里练功,天不亮就到河坡上练嗓子,一刻也不肯耽误。

没进剧团之前,汪之杰唱的大都是《红灯记》里的李玉和和《沙家浜》里的郭建光等,都是主演。进团后,剧团重点培养他,让他挑大梁,把主要的角色都给了他。

17岁时,汪之杰不仅在县戏曲界非常有名,就是在市戏曲界也很有名。如果市里有演出,舞台上一定有他的身影,其他县也经常点名让他去唱戏。当时,省剧团曾来人想把汪之杰“挖走”,可被县剧团的领导想方设法留了下来。

嗓子受伤离开舞台

一次,汪之杰受邀到外县演出,一连唱了7天。刚唱完时,汪之杰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适,可第二天起床后他感觉嗓子非常疼。

邀请方十分重视,带着他到医院诊治。但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众人都傻了眼——汪之杰的嗓子坏了,再也恢复不到以前的状态了。

“那段时间我很消沉。一个唱戏的人如果嗓子坏了,那么舞台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了。”汪之杰说,那时,他曾向剧团领导申请回家,但是领导不愿意轻易放弃,一再挽留他。后来,考虑到实际情况,剧团把他安排在戏院的售票处工作。

每天看着同事们在台上演出,汪之杰的心里五味杂陈。有时他会偷偷跑到没人的地方喊几嗓子,希望自己还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汪之杰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舞台上了。

在戏院工作几年后,因为家中缺人手,汪之杰申请回家务农。县剧团的领导不忍心他的才能被埋没,就帮他调到了乡政府工作。汪之杰在乡政府后勤部门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退休。

虽然离开了自己喜爱的戏曲事业,但是汪之杰并没有闲着,经常在乡里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并教别人唱戏,很多人尊称他为“汪老师”。

“我虽然不能唱了,但仍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这也算是我为戏曲事业做的一点儿贡献。”汪之杰感慨地说。

重返舞台发挥余热

退休后,汪之杰到北京儿子家照顾孙子,2009年回到驻马店。

“回来后,我发现市区的许多小游园和广场里到处都是唱戏的,戏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汪之杰说,有时候他在一旁听,听几句就知道对方是专业戏曲演员还是业余爱好者。看到戏曲爱好者有老有少,水平不一但热情高涨,汪之杰内心深处的那股热情又被点燃,他决定再次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戏曲中。

在唱戏的同时,汪之杰还苦练拉板胡和弦子。“别人休息时,我就抱着一把板胡琢磨。”汪之杰说,有时候兴致来了,他就一边拉板胡,一边唱戏。

于是,市区的“唱戏圈”里多了一个瘦弱的身影。汪之杰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是唱得字正腔圆,一听就是科班出身。由于汪之杰戏唱得好,一些市民经常站在他的身边录音,回家继续听。很多民间剧团邀请汪之杰教戏曲爱好者们学唱戏,跟他学拉板胡。除了参加市区的一些活动外,汪之杰还经常和大家一起外出演出,与戏剧爱好者们交流。

“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朝阳沟这几天忙了又忙。老支书大会宣传小会讲。二大娘把红绿标语贴满墙,小妹妹一天村头接几趟,我的娘睡不着只嫌夜长……”在记者采访时,汪之杰主动为大家唱了《朝阳沟》选段。

现在,闲暇时,汪之杰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组织戏迷活动、普及戏曲知识、弘扬戏曲表演艺术上。跟他学戏的不仅有耄耋长者,而且还有中青年。大家聚在一起,展示歌喉,过戏瘾,找快乐。

汪之杰说,豫剧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善于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受市民的喜爱。他长期在乡下工作,和基层群众打交道,深知社区居民对戏曲艺术的渴望,深知建设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他的愿望就是投入戏曲艺术,提升戏迷素质,弘扬戏曲文化,为建设文化社区尽心意、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