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说话的人一般在童年都有着类似的经历

1.

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不断地问父母和家人问题,或者陈述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都被父母或家人忽略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渐渐地,这个小孩就会形成一种认知:我的看法和想法都是没有价值的,不应该被重视,那么,他也就渐渐地不愿意多说话了。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曾经非常愿意向自己的父母或亲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但是每当这个孩子表达需要和想法的时候,父母或是亲人都会认为孩子的需要和想法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他们会反对孩子或者指责孩子。那么,在孩子的意识中,同样会形成一种观念:表达需要和想法是不好的,会被指责和惩罚。所以,他以后会闭口不言。

小明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生下小明没多久,两口子就外出打工了 ,把小明丢给了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小明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老是跟在爷爷奶奶后边问着问那的,爷爷奶奶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根本没工夫一一回答小明的问题,而且很多东西爷爷奶奶也表达不出来,就对小明的问题爱答不理,装作没听见。渐渐地,小明便不再问问题了,爷爷奶奶也发现,小明的问题变少了,哪怕有人问他,他都不回答。

小明变得不爱说话,究其原因就是大人对他的需要的忽略造成的,小明的需要被忽略让他觉得自己特别没有价值,所以才变得不爱说话。这种情况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及时回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得到价值的认同,并且适当地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孩子在小的时候,曾经非常愿意向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亲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但是每当这个孩子表达需要和想法的时候,父母或者是亲人都会认为孩子的需要和想法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他们会反对或者指责孩子。那么,在孩子的意识中,同样会形成一种观念;表达需要和想法是不好的,会被指责和惩罚。所以,他以后遇事就会闭口不言。其实“狼来了”这个故事并不只适合讲给孩子听,同时也能警醒家长。在成长过程中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要,兑现给出的承诺。

3.

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或者从事某种语言类活动的时候,他刚开口,也许是口型不对或者发音有误。总之,他说话的行为引起了周围人的嘲笑,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样就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形成对说话的不良认知和感受,从此以后,就影响了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不难看出,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考虑这件事对他人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4.

另外,在有的家庭里面,孩子的父母之间是少言寡语的,或者是父母都是不善言辞的人,这样的孩子的行为学习或者性格认同上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在孩子看来,不说话是安全的,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就这样,哪怕是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孩子都会变得不知道说些什么。不仅如此,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以后大部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哪怕是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敢去争取。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1)

人的心理从幼年期就开始发展,每个人出生都是无差别的,除了先天不足之外。造就出不同性格的原因多半还是来源于早期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理解。有时候,和孩子发生矛盾了,不妨换个角色,站在孩子的年龄和角度再回过头去看看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