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继续按照年代说历史,该说公元前768年了,这时依旧是东周王朝的开始阶段,在经历了前两年的折腾之后,周平王总算安稳了,像是郑国、卫国这些率先崛起的诸侯,当时也只能积蓄力量,所以整体而言,这一年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事儿发生。然而在老乐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被一条线索吸引了注意力,有人说卞和是出生在这一年的,这倒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话题,毕竟卞和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而在老乐这个按年代说历史系列中,今后单独说卞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正好趁着公元前768年,历史上没什么“大事”可说的机会,好好聊聊卞和与他的和氏璧。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1)

对于卞和,熟悉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他献宝玉的故事更是被奉为千载励志传奇。据说他发现了一块石头之后,认定这里藏了稀世宝玉,于是便拿去献给楚厉王,结果楚厉王不信,反而以为他忽悠君王,便砍掉了卞和一只脚,也有说是挖掉他膝盖的。可是卞和不甘心,等到楚厉王的儿子,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去了,结果另一只脚(或者膝盖)也没保住。但意志坚定的卞和决不能接受宝玉被埋没的悲剧,所以到了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时代,他拖着残躯,继续献宝,也许是被卞和的毅力和诚意感动,楚文王下令打开石头,果然发现了宝玉,从此,此玉就成为了传世至宝,为了纪念卞和,和氏璧也就因此得名。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2)

两千多年来,这个故事始终被后人传唱着,即使是和氏璧如今早已消失,但卞和的名声却丝毫不减,以至于如今在南方不少省市,都有卞和庙或者卞和碑,卞和故里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旅游品牌,但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出生地呢?当然,对于古代名人来讲,后世子孙为了沾光,争抢他们故居故里的事儿不止这一例,更有名的诸葛亮,他住的卧龙岗归属问题,更是争执了千百年。其实不管在哪,对于先贤们又有什么影响呢?归根结底,还是现在的旅游经济效益问题罢了。但卞和的情况,却又不大一样,毕竟诸葛亮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可是卞和呢?他的身份,绝对是个迷,甚至卞和这个人,可能就是后人编造出来的虚拟人物。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3)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卞和这个故事的源头讲起了,如今,公认的卞和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但在这一篇文献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疑点:第一,文章通篇没有一个“卞”字,为什么后人要言之凿凿地说这里的“和氏”就是卞和呢?第二,第一个伤害和氏的楚厉王,在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楚厉王这个名号!楚国的第一任王是楚武王,关于他称王的事儿,到了相关年份,老乐会细说,但是在这时,楚国只是一个子爵小诸侯,他们的君主连谥号都不全,所以楚武王的兄长,也就是他的前任,在历史上的名号是“蚡冒”,与楚厉王没有半点关系。可是,就因为和氏献玉的故事,让很多后人以这个结果作为原因,逆推理出,蚡冒就是楚厉王的结论,可是这种做法合适吗?在严谨的历史领域里,楚厉王是蚡冒的说法是不被学术界承认的。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4)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连楚厉王存在的可能性都不大,那么和氏献玉的故事,岂不是失去了最基础的真实背景?再加上韩非子这篇文章中没有出现过“卞”字,为什么无数后人要言之凿凿地说和氏就是卞和呢?老乐才疏学浅,实在不敢妄言,韩非子这位先贤的很多故事,跟老乐整理来的毫无根据,只为讲热闹,品道理的民间故事,小说话本是一回事儿。但事实证明,《韩非子》中的不少故事,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这个楚厉王就是明显的例子。而且这篇《和氏》的落脚点,其实并不是歌颂献玉的和氏,而是通过他的故事,引申出法家思想推行之难,本文随后还有吴起和商鞅的悲剧映衬。因此,用一个民间故事做道理的由头,这是千百年来阐述自己理论的惯用套路,屡试不爽。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5)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老乐便开始查找起资料来,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忽略掉卞和的真实身世问题,所以我一心想找到,为什么这个“和氏”被人相信,就是卞和,究竟是谁说的和氏姓卞。经过一番足以让人头大的查阅之后,老乐大概理清了一个基本思路,那就是“和氏姓卞”的源头,基本不存在——在先秦的诸子文献中,晏子春秋》有“和氏之璧”,但没有卞和;《墨子》中记载过“和氏之璧”,但没有“卞”字;《楚辞》作为楚国本土文献,有“荆和之璞”,依旧没有“卞”;甚至很多人说,战国集诸子大成的《吕氏春秋》中,有卞和的记录,可是《吕览》的原文是“龢氏之璧”,连同音的“和”字都没有,更不用说“卞”。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6)

这就奇怪了,究竟是谁记录下了“卞和”这个名字的呢?到了汉朝的文献中,才有了些许眉目,司马迁的《史记》中,在鲁仲连的列传里,有一句“昔卞和献宝”;刘向的《新序》中,有“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的记载。而后在东汉,才有各路学者大儒,相对频繁地提到卞和,比如著名的蔡文姬他爹,蔡邕,他有一篇《琴操》,明确写道:“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璞以献怀王”。可问题是,离春秋时代更近的战国人都没提过卞和,到了距离公元前768年足有五六百年的汉朝人才提出这个名讳,难道不可疑吗?再加上《韩非子》中本来就不靠谱的“楚厉王”,如此众多的仅算是可能性的线索,怎么就成了卞和的大致生平故事呢?至于卞和断足五十几年能不能活着这种偏医学类的话题,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7)

其实,跟老乐有同样疑问的人不少,大家也都写出了各自的观点,甚至还分析了为什么给和氏取姓为“卞”的理由,内容也很精彩,老乐就不过多介绍了。总之,在罗列了这么多疑点之后,眼下我只想再说一个自己认为的,对此事最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也是很多人问过的,既然卞和发现了宝玉,为什么要叫“和氏璧”,而不是“卞氏璧”?对于这类问题,网上有很多自信的回答,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人的姓氏文化。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卞和就属于卞姓和氏,他的成就自然叫“和氏璧”而非“卞氏璧”。看起来没问题吧?但这类解释中,有一个最大的漏洞,从古至今称呼人的时候,要么是姓 名,要么是氏 名,甚至可以是谥号或名号 姓,从没有一个人是像卞和一样,用“姓 氏”来称呼的。

为什么厉王和武王砍掉卞和的脚(据说卞和出生在此时)(8)

举个例子,秦始皇按照姓来说叫嬴政,按照氏来算叫赵政,可是谁能管秦始皇叫“嬴赵”呢?这不就乱套了吗?这意味着秦国所有的国君都可以叫“嬴赵”了吧?按照这个逻辑,卞和就不是人名,而是这个家族中所有人的代称。难道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今天南方很多省市,才有不同的“卞和故里”?既然不是一个人,这么解释还是通的,可谁信呢?当然,不管怎么说,老乐始终不敢忘记自己才疏学浅这个基本的事实,因此我所分析的一切,也都是流于表面的浅薄妄语,只不过在没有明确的证据出现之前,老乐这篇无聊内容说明,卞和献玉这个故事有可能是个千古谎言,并不过分吧?或者说讲故事可以,但拿这种捕风捉影的故事当历史去忽悠人,就有点过分了。近一步说,连卞和的身份还不确定呢,为什么有人敢言之凿凿地说,公元前768年,卞和出生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