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蝴蝶标本简介(蝴蝶的标本)(1)

作为花匠的女儿,从小在父亲的一个又一个森林公园里长大,家里也到处是花花草草,盆栽,水培,苔藓,鲜切插花,形形色色的,书架上有各种园艺学植物学昆虫学的又大又沉的书籍,还有父亲制作的一本又一本植物标本和蝴蝶标本。

我对蝴蝶标本最感兴趣,也时常观察父亲的制作过程。用扑网捉回来的各式蝴蝶,放在塑料袋里早已经闷死。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左手以镊子夹取蝴蝶,然后右手用昆虫针刺破蝴蝶的尾部,再用纸巾把流出的液体吸干,就这样一只一只的处理好,都摆放在桌面。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砖头那么厚的工具书,书翻开轻轻地把蝴蝶夹在里面,夹取蝴蝶翅膀的时候,万分小心,极其细致,手势很轻很轻。父亲说,制作蝴蝶标本时,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它的翅膀。蝴蝶晾干得差不多的时候(不能太干,否则虫体干脆,一触即碎),就可以在标本册上按顺序整齐的粘牢,完成后拿到外面阳光下晒晒(只能晒一会,否则阳光可使标本褪色),或一根大头针穿过蝴蝶的身体,将其直接固定在木板或硬泡沫上,放进玻璃密封的标本盒,后者通常是对珍稀蝴蝶才采用的。最后制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蝴蝶的展翅和整姿,除了纹彩斑斓的蝴蝶翅膀,把足、触角和触部都要舒展开来,还有手写记录蝴蝶的产地、学名和采集时间等等。那时候父亲做蝴蝶标本都是纯手工,整个自然干燥过程要一两周,而现在制作蝴蝶标本,都是放进 40℃的烘箱内直接烘干,方便快捷。通过这样的制作工序完成的蝴蝶标本,栩栩如生,形状完整,色泽如故。

蝴蝶标本简介(蝴蝶的标本)(2)

在多风多雨多虫蚁的南方,保存蝴蝶标本是不太容易的,我记得父亲每年秋季要检查一次标本是否虫蛀和需要更换樟脑丸。有时稍有疏忽,翻开蝴蝶标本册的时候,就会扬起一股呛人的粉尘,又有一些蝴蝶标本受损遭致破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的蝴蝶标本,总是一股浓浓的樟脑味或粉尘味。记得张爱玲在散文《更衣记》中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想起父亲樟脑味的蝴蝶,一只一只的就像飞舞的花朵,展开的翅膀上,各种各样的鳞片组成色斑图纹,散布锦瑟磷粉。樟脑味的蝴蝶,飞舞在时光隧道多么遥远的那一端啊!

以前从未觉得蝴蝶标本是残忍的,我突然感觉椎心的那一刻,是在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之后。《金锁记》刻画了现代文学史上最复杂的形象之一曹七巧,小说中曹七巧鬼魅凄厉,如同一个疯子,是一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在讲究门当户对的等级社会里,曹七巧以一个麻油店老板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公子成了正房奶奶,从此告别清贫却平静安详的生活,告别小户人家平凡的快乐,承受“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的不幸。张爱玲以“蝴蝶”来形容丧失飞翔能力、失落自主空间的、铁闺阁中形同幽禁的女性身体。“她睁着眼直勾勾地朝前望着,像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不知为什么,读到这个句子时特别透不过气来,我当时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每一个美丽绝伦的蝴蝶标本,其实是死亡和密闭的,也是充满悲剧性的,被隔离在春天之外,被隔离在心跳之外,就这样永远在封存在玻璃匣子里。

蝴蝶标本简介(蝴蝶的标本)(3)

为什么要制作蝴蝶标本?幼年时我问过父亲,父亲回答说,蝴蝶标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丛中的小蝴蝶,偶尔会飞近些,让人以为就要抓到小蝴蝶了,但是下一秒,小蝴蝶又翩翩然飞开。蝴蝶的诗化意味在于,美丽是不能被束缚的,它永远飘忽不定。但是人类贪恋这种美,对美的永无休止的探求,使蝴蝶归宿为标本。只有死亡才可以封存蝴蝶的美,只有死亡可以到达纯粹的完美。在远离故乡的千山万水之外,在回望遥远童年各种事物的一瞬间,我突然领悟到,不知世间多少女子绚丽夺目的蝴蝶之舞,最后都被封存在或大或小的玻璃匣子里,在岁月的流逝中指向一种平静、一种安心(到底是谁的平静、谁的安心?)。

很小的时候听《梁祝》,看他们化蝶飞去,我便想,情痴的人来世不愿再做人,做人太苦,宁愿做一只蝴蝶于花间翩翩起舞。其实,做蝴蝶也苦。没有蝴蝶飞得过沧海,它只有一对弱不禁风的翅膀,它只能活一个短暂的春天。如果蝴蝶依然在飞舞,那不过是被大头针钉住的蝴蝶在死亡里飞。它们的生命飞成一个造型,那翅膀上鳞片的花斑,多像曾经飞过的花朵和草丛,多像昨天忽隐忽现、有形无形的微风。它们在纸上飞行,在玻璃匣子中飞行,带着那支钉死它们的针的隐隐刺痛,沉默如一首歌的默诵。对这一切的发生,蝴蝶是无能为力的,蝴蝶毕竟是最脆弱的物种之一,这点也很像爱情。完美是不存在的,完美就是死亡,就是追寻死亡的过程,就是缓慢的成为标本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