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余学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书点亮生活书香浸润人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点亮生活书香浸润人生
来源:【华声在线】
余学广
九月里秋风至,又是一年开学时。安静的校园又书声琅琅。读书是个老话题,也是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历代先贤圣哲,对读书都推崇备至。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从朱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凡此种种不可胜数。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在用心读书。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艘小船,那么书就是这船上的帆,因为,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就信奉“不学诗,无以言”,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也流传下来“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苏轼被贬到海南岛,随身没有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却依然研习《易经》。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气质、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曾国藩做官时不停给家里写信,督促几个弟弟读书。把自己的笔记摘抄传阅,让他们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后来更是订立了严格的读书作息时间,督促晚辈们学习。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兴盛百年,和曾国藩重视教育是有关系的。读书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经常读书的人,格局和气质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做人做事会有质的飞跃。
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孔子时代起就把读书和游历作为提升学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小到大上学读书,对于增智强能尤其重要,许多成功人士从百万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才有了今天的工作岗位、社会地位。今天所有的一切,不正是十年寒窗苦读所换来的吗?那么,下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同样要靠读书学习来赢取。我们常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用博古通今来形容学识渊博,这当中的区别和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成长经历等有关系,但读书的多与少绝对是影响学识视野的重要因素。正如宋真宗赵恒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
古今中外,读书都被尊崇为一件神圣、高贵、愉悦的事情。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程上,犹太人视书本为珍宝,哺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129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启迪智慧的钥匙、铸造灵魂的工具,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丰富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位、增加人的情趣。
清代李鸿章有一幅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空闲之时冲一杯清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阅读中去体会书中的美好,是不是一种绝好的享受呢?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阅读中有感动,有思索。读文学之乐,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千年遥距万里,依然可以产生共鸣;读历史之乐,在于破秘解困,看王朝更迭思兴衰得失;读哲学之乐,在于以人生之短洞察永恒宇宙,研究人和宇宙如何相处,人与人如何相处,从而获得智慧。读书人通过这样的“阅读人生”嬗变,将个体心绪与书卷哲理结合,对书籍和知识的敬畏感和亲和力便会慢慢滋生。养成品味好书的习惯,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让人感悟人生贴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审 王一辰 二审 卢小伟 三审 文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