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谁更强(西游记最大的硬伤是什么)(1)

上海一行,晚宴上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西游记》到底有没有硬伤。我的第一反应,是《西游记》没有大的硬伤,但也有些小的漏洞。

  当时我举出的例子,是火焰山故事中,对铁扇公主的介绍。铁扇公主有铁扇,能扇火灭火,叫“铁扇公主”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叫做“罗刹女”呢?在原著中一直没有明确的描述。不过联系《元杂剧西游记》,明白铁扇公主这个人物,是《元杂剧西游记》中鬼子母(罗刹女) 铁扇仙,二合为一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说得过去了。

  我百度了一下,发现竟然有许多读者认为西游记硬伤太多,甚至说不配列入四大名著。我看后很是愕然。

  我汇总了一些观点,下面简单做个分析。如果朋友们还有类似的疑惑,也可以在评论中留言。

  1、陈光蕊在贞观十三年中状元,不久唐僧出世,但后文中唐僧奉命西行取经,又是在贞观十三年。在时间线上出现明显重复。

  《西游记》最初刊行,是在明嘉靖年间,在最初的刊行本中,并无陈光蕊中状元,被水贼刘洪害死,唐僧长大复仇等等情节。在数十年后的版本中,才添加了这部分情节。

西游记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谁更强(西游记最大的硬伤是什么)(2)

  很明显,陈光蕊故事是属于后人所写,并非吴承恩改定。但因为这部分情节恰恰较好介绍了八十一难中“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的前因后果,弥补了正文的不足,所以,后续刊行的《西游记》版本,大都也将这部分内容加入原著。

  不过,后人补记毕竟不等于原作者撰写,故此,现行绝大多数版本《西游记》都是将陈光蕊故事列为附录,插在第八回,第九回之间。

  也正因为这是后人补记,出版社即便知道两个故事之间有明显的时间误差也没有修改,并行存世,互为映照,是最为妥当的。

  2、乌鸡国、狮驼岭中两次出现青狮精。

  乌鸡国故事中,有文殊菩萨的青狮精下凡,将乌鸡国真国王推入古井之中,自己变成国王,处理国政三年。为避免这青狮精祸乱宫闱,文殊菩萨特意将这青狮精给阉了。

  在唐僧师徒到来后,真国王被救醒,青狮精被文殊菩萨带走。

  数年后,唐僧师徒在经历狮驼岭的时候,再次遇到了狮、象、鹏三魔。这里的狮魔王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貌似也是青狮精。

  因此,有读者不免慨叹,《西游记》破绽太大,一个青狮精两次下界作乱,且前后时间还对不上,当真硬伤太大。

  其实,吴承恩在改定《西游记》时,刻意将每一路妖王都写出不同。八十一难中所遇妖魔虽多,但绝没有同一种类。

  乌鸡国中那假国王,严格来说不是青毛狮子,且看原文“镜里观真象,原是文殊一个狮猁王”。

  现实中并无“狮猁”这种动物,不过,对于“猁”有准确描述,这是一种外貌似猫,体型却要高大许多的山林猛兽。在《唐墓葬史》中描述,在唐朝皇陵前有一种猁兽,似猫似狮,相传是来自天竺的一种瑞兽。

  并且,以文殊菩萨的身份,岂能只有一只坐骑。这就如一个有身份的大佬,家中岂会只有一辆豪车?

西游记菩提祖师和如来佛祖谁更强(西游记最大的硬伤是什么)(3)

  原著中虽没有明确提到狮驼岭上狮魔王下界时间,却也借如来佛祖之口,表示“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表示狮魔王下界作乱已经很久了。毕竟,狮魔王、象魔王等将八百里狮驼岭人都被吃光,还盘踞了四万八千妖兵,与大鹏联盟,成为西方最强妖怪势力……这些,都需要时间经营。

  最为关键的一点,不单是文殊菩萨派了两个坐骑下界作乱,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也都多次派出坐骑、仆从、下属在取经沿途作乱。

  比如,观音菩萨莲花池中鲤鱼精,盘踞在通天河;观音坐骑金毛犼,下界在朱紫国掳走金圣宫。太上老君先派两童子下界,化为金角、银角大王,后又派出青牛精下界,占据金兜洞,以金刚琢横扫三界仙佛。玉帝先默许奎木狼在宝象国掳走公主,又在凤仙郡大旱三年,甚至就连如来佛祖本人,也先后派出孔雀明王、金翅大鹏下界充作一难。

  灵山佛门为何要这么做呢?

  在我看来,“八十一难皆是局,降妖伏魔一场戏”。如来佛祖传经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扩充灵山势力,扫荡西牛贺洲反对派。为保证取经行动顺利进行,他一面派人下界捣乱,一面让孙悟空出面降魔,彼此配合演戏,自然唬的西天百姓望风归顺,弃道从佛。

3、取经遇怪大同小异,多处雷同,有背景被带走,没背景被打死。

  确实,取经故事中,唐僧师徒遇到了不少妖怪,也确实有雷同情节,比如大都是妖魔掳走唐僧,孙悟空为救唐僧绞尽脑汁,被打败后四处求神拜佛,最终请来主公,将妖王收走……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在我看来,这不算硬伤。

  看问题不能看表面,唐僧师徒是遇上了许多妖怪,但每一个妖怪的背景都不相同,孙悟空降妖的方式也不相同,关键一点,是每个妖怪出场、被收背后的意义大不相同。

  比如说,同样是太上老君门下,金角银角与青牛精的行为方式,展现意义就截然不同。

  金角银角故事中,银角大王是主动张贴画像擒拿唐僧师徒,孙悟空靠着自己聪明才智最终掉包夺宝,降伏了金角银角。

  故事结束时,孙悟空责备老君看管不严,放纵门人下界作乱。太上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太上老君及时点出,金角银角下界作乱,全是给观音做局。若非观音再三求借,人家老君还不派门人配合演戏呢。

  那为何太上老君后来又派青牛精下界呢?那也是观音菩萨相借吗?

  自然也是!原著中明确提到,他坐下看牛童子偷吃了仙丹,一个瞌睡过了七天,青牛精就下界作乱了七年。算算时间,唐僧师徒降服金角银角到遇到青牛精不过三四年时间。

  那青牛精下凡与金角银角有何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孙悟空斗不过青牛精,不得不遍请三界仙佛前来助战,就连如来佛祖也表示无可奈何,只能献上十八座金山充作路费,青牛精方才被老君收走。

  太上老君金刚琢十分厉害,此宝本是他随身法宝,原著老君看二郎神斗孙悟空时,是怎么取出金刚琢的呢?

  原著描述: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

  换言之,若非老君刻意,青牛精根本不可能带走金刚琢!

  那为何太上老君要把这么一个可以横扫西游世界的强大法宝交给青牛精呢?

  因为孙悟空对他不够尊敬。

  孙悟空这个人从来只服拳头硬的。想当年大闹天宫时,他一把将老君推个跌倒,就此认定老君是个老朽无用的家伙。

  此前多年,孙悟空跪观音、跪如来,却不跪玉帝、老君,就是因为孙悟空觉得老君、玉帝都不厉害。

  经历平顶山,孙悟空被银角大王施展移山之术第一次压得七窍喷血,终于知道了一点老君的厉害,但是,孙悟空毕竟单独靠本身神通就将金角银角降服,故此,再见老君时,他虽然也行了一个礼,却依然称呼他为“老倌”,并且出言责备老君。

  老君乃西游记中万仙道祖,开天辟地的大人物,自然不甘被孙悟空,被群仙蔑视。他放出青牛精就是要展露一番手段:老虎不发威,你真当我是病猫?


  经历青牛精故事后,孙悟空再不敢对老君呼来喝去。就像在经历凤仙郡故事后,孙悟空对玉皇大帝也战战兢兢,恭恭敬敬起来一样。

  4、西游记语言拖沓,许多情节重复。

  《西游记》中确实有不少情节重复的地方。比如孙悟空每次遇到一个新妖怪,都要从大闹天宫说起,讲一遍自己的辉煌往事。沿途遇上事情,在见到另一人时往往也有大段复述。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自然是硬伤。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西游记》是古典小说,它的传播,多数还是倚靠说书艺人。听书者来来往往流动性很大,许多人只是从其中一个故事听起,对于前因后果多不知情。为了让听众听得明白,说书人自然要将情节一再复述。

  何况,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孙悟空一贯是个自负、骄傲之人,大闹天宫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事情,遇上新妖怪自然要大炫特炫一番。

  在《西游记》这种来源众多,并非文人独立创作的古典小说中,这也算是一个时代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