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时做的一个评价,先来看看原文:

反对诸葛亮治蜀策略的人(诸葛亮治蜀的真实效果如何)(1)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反对诸葛亮治蜀策略的人(诸葛亮治蜀的真实效果如何)(2)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刘备死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懦弱,朝中事务无论大小,都有诸葛亮决断,于是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中,制定法令执行制度,整顿军队,军中所需器具制造精妙,事务深究原委,法令严明,赏罚公正,罪责无不受到惩罚,善行无不进行表彰,达到了官吏不敢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社会风气良好,强不欺弱,社会呈现安定局面。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陈寿的评价,叫做“道不拾遗”,意为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 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反对诸葛亮治蜀策略的人(诸葛亮治蜀的真实效果如何)(3)

诸葛亮自加入刘备集团以来,经过数年磨砺,在刘备病逝后全面执掌蜀汉朝政。对于他的事迹,后人较为熟悉的是他北伐。由于数年北伐的劳而无功,故此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此举是劳民伤财,但事迹情况却并非如此。

反对诸葛亮治蜀策略的人(诸葛亮治蜀的真实效果如何)(4)

诸葛亮北伐,不但是“隆中对”的延续,也是诸葛亮审时度势而做出的一个深谋远虑的决定。曹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如果单纯进行消极防御,无疑是等死。故此,诸葛亮联合东吴,从西北、东南这两个方向对曹魏施加军事压力,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夺取曹魏地盘,二是引发曹魏的内部混乱,打乱其发展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蜀汉帝国的稳定。

反对诸葛亮治蜀策略的人(诸葛亮治蜀的真实效果如何)(5)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首先就要对蜀汉的内政进行有效治理。而从诸葛亮治蜀的效果来看,也的确达到了这一目的,陈寿所说的“道不拾遗”便是明证。至于诸葛亮的北伐为何劳而无功,除了国力因素之外,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书籍:《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