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1)

6月9日,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卢新华做客山东文学馆大讲堂。在讲座中,卢新华畅谈鲁迅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的影响,他说,自己的文学观深受勇于讲真话的鲁迅的影响,而《伤痕》早在其在曲阜当兵时就已开始酝酿。

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2)

《伤痕》萌芽在曲阜

卢新华与山东颇有渊源。少年时,他随在军队工作的父亲在山东长岛生活了8年。1968年从长岛中学初中毕业后,卢新华回原籍如皋插队。1973年应征入伍后,他再次回到山东,在曲阜驻军某部做过文书等工作。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卢新华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入学几个月后,卢新华即写出轰动全国的短篇小说《伤痕》。

卢新华自言对山东特别有亲切感。“小时候在齐国,在蓬莱长岛生活,长大后又到了鲁国,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既喝过仙水又喝过圣水的人。我对长岛至今非常有感情,经常梦到它。”卢新华说,自己与鲁迅结缘在曲阜,他在曲阜买了人生第一本《鲁迅小说选》,从此百读不厌,读到封皮破损,再用白纸包裹继续读,阿Q、祥林嫂、王胡子等人物形象伴着他一路成长。

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3)

卢新华说,他对鲁迅的整体认识,就是鲁迅讲真话。“讲真话”这一点,最终树立了卢新华的文学观。对卢新华来说,讲真话的《伤痕》绝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着阅读史、家庭影响、文学课堂、创作环境、时代变革等各因素的积累和沉淀。

在曲阜当兵期间,在一位副连长帮助下,卢新华得以读到当时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毒草”,接触了大量诸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西方文学名著以及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有幸陆陆续续读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狄更斯、雨果和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发觉我所喜爱的鲁迅其实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契诃夫和果戈里等人的影响。”卢新华说,他最终写出《伤痕》,与在曲阜的经历有关。

眼界打开以后,卢新华对当时文坛的作品就产生了思考。“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将来我要写小说,我要师承的榜样和人物应该是鲁迅,是托尔斯泰、莫泊桑。因为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著作。”

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4)

《伤痕》极力避免的是假大空

再后来,“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从浩劫中清醒过来,卢新华觉得应把对“文革”的思考付诸著作。在发现写一部哲学著作行不通之后,他最终在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决定用文学的手法去表达自己,他也幸运地被一堂文学课激发了灵感。

“邓逸群老师给我们上作品分析课,在分析《祝福》时,她说到鲁迅先生有个好朋友叫许寿裳,在评鲁迅的《祝福》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当时就像一道炫目的闪电,照亮了我对‘文革’的所有反思。”卢新华一下子想到,“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破坏,不是让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而是给每个人的身心都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从此我看‘文革’浩劫,我翻开‘文革’这本大书,也从歪歪斜斜、血迹斑斑的字缝中看到了两个字,便是‘伤痕’。”在这强大的冲击下,卢新华一下子有了《伤痕》的构思,并开始魂不守舍,最终一气呵成。在未婚妻家的阁楼里6个小时完成写作后,他笔一扔,心想“可以死了”。

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5)

《伤痕》写出来后,卢新华征求老师意见。老师说作品很真实,但肯定发表不出来。他于是把小说锁进抽屉,想十年后再拿出来。但《伤痕》之后,卢新华深感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无法下笔写其他作品。不久后,他决定拿出小说在复旦大学墙报上登出,一下子轰动全校,很多人在墙报前泪流满面。在经过《人民文学》退稿以及16处修改后,《伤痕》最终发表在文汇报上,引发全国轰动。还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卢新华,成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随后,他又被推举为上海市青联常委、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山东近代有名的作家(卢新华谈早年创作故事)(6)

再次谈及《伤痕》,卢新华说,创作时他极力反对自己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小说的人物必须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而不能凭空虚构。“尽管女主人公王晓华是当时一类人的代表,但是她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我特别反对小说讲套话,所以只用人物、故事本身的发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伤痕》被认为突破了爱情禁区、突破了“三突出”创作原则,突破了社会主义时代无法写悲剧的禁区等,但卢新华知道,其实他没有在突破,不过是越过了“文革”等时期的作家走过的道路,直接师承鲁迅和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他始终认为,文学有着对时代纠偏的功能。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壹点号 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