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本文有大量剧透

“哎呦,这几个镜头蛮好啊,八分了!”

在看到这部电影的开头那几组大境头的时候,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当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人,觉得这部电影要给我们带来朴实的,令人享受的画面。

可很快,我疑惑起来:“这是,在干什么?”

到这时我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觉得看不懂,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等看到高亚麟和张帆这两个人跑到了下雨的大桥上要死要活的时候

我觉悟了:“是我太浅薄,是我没有理解这高尚的感情!”

快放我出去吧,我回去自省去!

这就是《穿过寒冬拥抱你》带给我的直观感受

我瘦小心灵的损伤且不求什么医药费了,这就把我受伤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2)

这部电影目前仍在院线,所以本文所有图片都截取自宣传海报和预告片!!

以小见大这部分不错,就别改了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应该会同意,这部电影的开头部分做的还是很到位的,尤其是它对那大场面和在疫情降临下的紧迫感的勾画,拿捏得十分到位。作为同题材的电影,《中国医生》简直不能与其相比。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3)

电影开头就是对一月二十二号武汉封城的描画,我们从中能看到要出城要入城的人们,待在家里的人们以及医护人员等等——那涌动的人流和堵塞的车阵,镜头来回切换做到了给观众的代入感(当然还有提升的空间)。而电影的主角们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匆忙地漏了遍头。

另外一个描写大众的场面是在——贾玲扮演的骑手背着钢琴老师去医院的那片段,当时医院已经爆满,对一个昏迷的人也已经顾不过来,是贾玲硬拉着一个护士告诉她:“他已经死了!”才引起了注意。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4)

由此我们能看到,导演在竭力带给我们这么种认识——电影是在那黔首中抠出了几个人物展现给大家看——电影的视角就是对着普通人展开的。

但是可笑的是,现在的普通人原来都是要大明星来演的吗,然而大明星让几个土狗去演?让人错乱啊,好不好!

结果就是那几个明星的面孔太有辨识度了,我们一眼就找到了他们,一看知道谁是主角,谁是龙套了,导致这种效果没有得到凸显。这进而导致了之后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偏离——当我们一直认为他们有主角光辉而忽略了其普通人属性,那当电影挥舞起它艺术的笔,让人们进行了一系列动情的动作,那时候他们就和我们产生了距离。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5)

说一个题外话。我想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薛晓璐,她的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但她有两部电影作品大家应该会有所耳闻,也是我非常推荐的——《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

仅从这两部电影上来看,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个感情的处理非常细腻的导演——整个看下来,仿佛每一帧画面都是承载着感情的,它有特别爆发的时候,但更多时候就像水一样流,让人看完心里也跟灌满了一样,受了滋润。

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上也体现了导演的那种风格,只不过为了表现普通人和大时代下的众生相,她抛弃了那种围绕一撮人进行讲述的方式,而是打算把几组人各自的感情调和在一起以期能烘托出大环境下的复杂气味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6)

因此电影似乎是有意安排了四组故事,包囊了男女老少在内的各年龄阶段,同时其中又包含了志愿者、医生、护士、快递员,又有老师、学生,又有老板、员工乃至于动物等等,看来是要从这几个人身上尽量表现各个层面的人在疫情下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看影评的时候难免就会有人说那些人物略显符号化,也会有人说那些人物看起来熟悉——我想导演正是想自这符号化和熟悉之间找到个平衡,为的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总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来说,那人物的符号化也是一种艺术化,要将几多现实的复杂的东西凝缩为一个人物,让他去经历那几多人的命运。当然这种手法并不简单,电影处理的也并不完美……

他们各自的故事几组人物略品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7)

其中我觉得塑造的最好的人物就是贾玲所饰演的骑手虎哥了,因为相较于其他故事的主人公,这位骑手所遇到的人非但是丰富,而且自然;这自然又非但是贾玲演得好,关键是在艺术化的渲染下,它煽情,它表达都没有令人出戏的感觉

你想这位行事作风非常男性化的“虎哥”,在这漠漠背景下,竟然阴差阳错和一个爱旅行爱诗歌的儒雅的钢琴老师(朱一龙饰叶子扬)起了暧昧,这截然对比并没有令人生出厌恶,反而带来了些暖洋洋的滋味,这就是手法让人们心中的情流淌开了,融化隔阂了。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8)

而她在作为志愿者为医院送餐的时候还遇见了一位实习的护士(周冬雨饰)。她和她只是萍水相逢,但很快就被对方的乐观所感染,交心起来——于是载着她买豆皮然后又回医院。可当在一次给人取快递时,虎哥意外领到了她家里寄来的黑白相片——原来她过世了。让人倍感无力的是,当时虎哥正在给她发消息,也就是说这个人是突然之间就去世了,可谓世事无常。于是虎哥载着相片帮着把它送到院里,路上她痛心无比,那相片放在后座恰如上次她载着那活生生的人……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9)

另一个角色,快递员阿勇(黄渤饰)相较之下就稍显逊色了,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出于串联剧情的需要,这位大主角的戏份被拆分掉了,有些地方看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开头的片段对他的描写还是很不错的,他组建了志愿者群,为丢失的物资垫钱,“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应该,应该是为了避免和家人直接接触吧,不然放着老婆在家干嘛呢?

对他的讲述运用了倒叙,是在帮老人喂猫那里通过他的自述让我们了解到——他年轻时就是个豪气任侠的人,由此才会有他一系列的无私之举。不过关于对他身上那“侠”的一面的描写有些刻意了,总是说那个什么“墨卫侠”,鬼知道他讲的啥啊,提提就行了呗,又不是喜剧,老是把人往漫画上靠干什么?

还有他在车上给人打电话(希望别人能捐助物资)结果被别人怼的那段,这就像是把几个要素丢给你了——这可是疫情啊,大年三十啊,我受挫了。观众们只有点头——“啊对对对!”

总体上来讲不如“虎哥”自然。煽情过于僵硬,会让人尬住。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0)

至于其他角色,相较于这两个人来说实在是败笔,因为他们太单薄了,我们看见他们笑不知道是为什么,看到他们哭更不知道为什么。

比如高亚麟饰演的超市老板,他为好友的逝世而痛心,为自己追债的电话而惭悔不已,可是我们甚至不知道那个“好友”的背后代表着什么,只能通过他对好友的那一句话的描述来想像,即——当年好友在他最困顿的时候收留了他小一年。总之太抽象,太薄,不自禁问出来:为啥他要在大桥上停车?为啥他还在这里大喊大叫?

还有到底这男的怀孕了还是这女的怀孕了?好大的肚子。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1)

温情地讲述脉脉暖情被结构的失调打乱

若要我说,如果这部电影结束在一小时十几分钟那个时间点——也就是在把四组人物在疫情初期的故事讲述了一遍之后就结束,可能给人的感觉都会比这样要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可是四组故事啊!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2)

在两个小时里把四组故事讲完本身就很紧了,关键这部影片还是一组组陆续呈现的形式,那就导致当观众看到中间就忘掉前面了,而当又看到结尾也已经忘掉了中间——恰恰中间那故事和开篇的故事是连续的,结尾和中间的故事也是连续的,这就非但没了承接呼应的效果,反而相当于把四组故事一刀切断了。幸好那两个游走于剧情间的“阿勇”和“虎哥”时时出现,不然连他们也要遭殃。

这种分组叙事的电影,何不就采取一个讲完再讲一个?就像《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那样,就像《蛮荒故事》那样。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他们的基调拉到同一水平线上。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3)

因此当我们看电影的结构时,看似是“四组故事 过渡桥段 四组故事的后续”这样的结构,实际上却是两组主线故事外加它臃肿的支线的结构——后面那两组故事占的篇幅太长了,却又根本没那么重要。

当然我想导演也是有他自己的目的,她或许是想用那些不相关却时时在形成交集的人物来组织那种——疫情是对所有人的考验,所有人休戚相关共同战斗的景象。但这不能掩盖结构失调的问题。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4)

这一问题最大的后果就是使得人们看不到主线,也感受不到剧情的过渡。因为这四组故事同样重要,人们在看由这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好似时间倒回到了上个故事开始的地方,接着重走了一遍刚才的路;就算这样,一次两次也就算了,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这是个规律,可你都到了再四了,还能怪别人会觉得厌烦吗?

不过这部电影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相较于其它疫情电影对死亡的直接的残酷的表达,这部电影却全都是柔柔的,不让人看见——把死亡掩藏在悲伤和奋战之后,做得很柔情,但力量却大得很。这一点应该是许多同类型电影可以借鉴的。

最后说一声,这部电影要延长放映了,没看过的朋友,想去看的朋友可以趁着放假去看。

不过医药费自付啊!

穿过寒冬拥抱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过寒冬拥抱你)(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