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一座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古镇,古名斜塘,距嘉兴市嘉善县城11公里。春秋战国时代,西塘位于吴越两国的交界处,见证了吴越争霸的历史,故有“吴根越角”之称。
如今的西塘古镇是嘉善县唯一的5A级景区,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相比,西塘古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池塘密布,古镇内有9条河道相互交汇,把古镇分割成8个不规则地块,各地块之间内用20多座石桥、100多条古弄和1000多米廊棚,串联成一片,再加上保存完好的20多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就组成了不同凡响的西塘古镇。
特殊的地形地貌,使西塘古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的“桥多”、“棚多”、“弄多”,被称为“西塘三绝”,是西塘最值得游玩的看点。
古镇内家家枕水而居,处处绿波荡漾。坐在缓缓行驶的游船上,吹着柔和的河风,看着跳跃的绿波,那种船游春秋水,橹摇吴越风的感觉,会让你产生无尽的遐想!
上了岸,漫步小镇,缓缓地徜徉在窄窄的弄堂和细细的廊棚里,倾听着轻音乐一般的弄堂风,看着沧桑的明清民居,会让你真切体会到:“现代的人,古时的弄,唐宋的镇,明清的棚”,很有历史穿越感!
一、西塘的“古桥多”。
桥是什么?在西塘,桥不仅仅是交通方便的代名词,它是维系现代与古代的纽带,是现代人们对历史情感的连接。水是西塘的梦,而让人魂牵梦绕的,则是西塘的桥。西塘古镇的桥大部分建于明清时代,至今保护完整,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在雨量充沛的江南,木梁桥很容易腐朽,这些古桥历经多年风雨而不朽,令人感到莫名惊诧!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特征,也是文人墨客喜欢的生活意境。西塘的古桥很多,有人说是24座,有人说是27座,还有人说有一百多座,具体是多少,我也不清楚,下面我介绍几座有名的桥。
1、来凤桥:体现男女有别的一座桥,上桥颇有讲究。
位于小桐街东侧,是一座三孔石板桥,传说明代建桥时,有一凤飞来,故取名“送子来凤桥”,简称来凤桥,桥顶有棚,两侧有护栏,护栏边有长条座,供游客休憩。
这座桥很有意思,桥南面是阶梯,北面是斜坡,寓意南阳北阴,男为阳,女为阴,故又名“晴雨桥”,谐音“情侣桥”。男子走台阶寓意步步高升,古时女子三寸金莲,步幅较小,走北侧斜坡比较稳当,寓意持家稳稳当当。
2、卧龙桥:西塘最高的桥,奇特的是三面有台阶。
位于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以北,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代。古代整座桥上刻着一条龙,首东尾西,至今依稀可辨,故名。这是一座南北向的古桥,桥东西两侧的台阶不仅不对称(桥东坡32级,西坡30级),而且桥的西南拐角处还有9级台阶。
3、永宁桥:西塘古镇最佳观景点,游客打卡必去之地。
这座桥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占据了地利之便,它位于两河交汇的地方,西侧是西塘的标志性建筑——烟雨长廊,东北侧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北栅街,东南侧是历史上最繁忙的水道烧香港,西塘有名的购物街西街也在附近。
凭栏远眺,北岸南埭长廊如长龙卧伏,南岸明清民居高低错落,这里是摄影家和画家们扎堆之地,也是游客必来之处。
4、安境桥:西塘的交通要道。
东西走向立于胥塘河上,建于明代,因为横跨当时两个乡的界河——胥塘河,故名为安境桥。
5、五福桥:西塘古镇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一座桥。
建于明代正德前,为单孔石级桥,桥长14米,连通烧香港东端的南北两岸。传说这座桥是由西塘的5户人家共同集资建造的,5家人分别把“福、禧、寿、禄、善终”5种美好祝愿写在桥上面,故名“五福桥”。
古代中国,虽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认知水平低,但并不妨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祝愿。“五福”一词屡屡见于各个古书籍中,是人们在祝愿美好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其云:“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即福、禧、寿、禄、善终,这是民间对人生的五大追求和祈愿,命名“五福桥”是希望此桥能给人们带来吉利。
6、环秀桥:被人误解最深的一座桥。
很多人认为它是西塘古镇“最早的高桥”,网络上也都是这么讲的,事实上它既不是西塘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桥,也不是西塘“最高”的桥。
(1)、先说一下环秀桥为什么不是西塘最早的桥?
我刚才介绍的五福桥建于明正德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1506年——1521年)。环秀桥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皇帝是神宗朱翔钧(1573年——1620年)。这两座桥的建造时间都是有据可考的,也就是说,在西塘古桥中,最起码有五福桥早于环秀桥而建,所以说,环秀桥并非西塘最早的桥。
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现在的环秀桥是复建的,不能称之为西塘最早的桥。1944年,在日伪统治时期,环秀桥突然倒塌,压死了7个人,古镇上80多岁的老人,仍然有人记得1944年环秀桥倒塌时的情形。1944年后该桥改建成木桥,解放后重修,1997年才把木质桥梁改建为石质拱桥。
(2)、再说一下环秀桥为什么不是西塘最高的桥?
西塘最高的桥是卧龙桥,它东坡32级,西坡30级,而环秀桥只有11级台阶,高度比不上卧龙桥。
(3)、环秀桥既不是最高的桥,也不是最早的桥,那它为什么会在这么多桥里面赫赫有名呢?
那是因为,环秀桥是西塘一个著名的观景点,它连接着烟雨长廊和繁华的西街,也是从烟雨长廊到石皮弄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倚栏远眺水乡,但见灰墙白瓦间,层层民居,曲曲廊棚,岸边红灯笼高挂,河中乌篷船漫游,一番浪漫的江南美景。桥上有幅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描写了过桥的两种方式,很有江南水乡的画面感。
二、西塘的“弄堂多”。
弄堂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古镇在明代有很多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这些大户都建有深宅大院,各个宅第之间形成长长的弄。现在的西塘老街上,每隔几户人家就有一条弄堂。
据统计,西塘古镇的各种弄堂共有122条,这些纵横交错的弄堂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按用途来分类,大致有三类:街弄、陪弄和水弄。
街弄是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弄堂,在西塘一般是指前通新街后通老镇的弄堂,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时光隧道。
水弄是指联通河流与住宅的通道,在西塘一般是为了方便不临水人家而设立的通道。
陪弄是设在厅堂侧面的通道,有墙和邻居相隔,有的完全在室内,陪弄的采光效果很差,比较阴暗,外地游客进入,如入迷宫。
西塘最有名的弄堂是石皮弄。关于石皮弄的来历,传说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南宋亲军叛乱导致赵构仓皇退位),其子孙隐居于杭嘉湖平原一带。到了清顺康年间,其子孙又移居西塘,兴建宅第,也就是现在的“种福堂”。石皮弄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形成的一条弄,左右山墙有6-10米高,全长68米,最窄处仅0.8米,人行弄内,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为游人平添一份奇趣,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
三、西塘的“廊棚多”。
在江南水乡,廊街随处可见。然而,长达1000多米的廊街,天下唯有西塘,弯弯曲曲,临河而立的千米廊街是古镇中最著名的风景线。廊棚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青黛瓦盖顶,木梁柱支撑,漫步其中,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累了,还可以倚靠在长凳上小憩,看着两岸明清民居林立,河中篷船穿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关于廊街的由来和具体建造时间,史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版本之一:“为郎而盖”的爱情传说。
古西塘河边有两个邻居,一个是年轻寡妇胡氏,开着一个面料铺,独自赡养着公婆孩子。另一个是后生王生,开着一个豆腐铺。
王生同情胡氏,经常过来帮助胡氏干一些体力活,顺便送些豆腐脑给胡氏和孩子吃,日久生情,胡氏对王生产生爱慕之心,可是老实巴交的王生是个榆木疙瘩,丝毫看不出胡氏对他的情感,胡氏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于是,胡氏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两家店铺前的小路遮盖了起来,这样一举两得:一是暗示自己与王生同在一个屋檐下,二是使两家的客户、包括王生免受风吹日晒。
没有想到的是,两家的铺子因为棚屋,生意更加红火。吸引得沿河其他商家纷纷效仿,打造的棚屋连成了一线。因为发起人胡氏建造棚屋的初衷是“为郎而盖”,于是后人就将棚屋叫做“郎街”,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廊街”了。
版本之二:“积善行德”的善行传说。
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虽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但靠着小店诚信经营,生活上衣食无忧。忽一日打烊时,见一乞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躲雨,叫花子不肯,善良的老板就在屋檐下临时搭了个小棚让乞丐躲雨。
不曾想,这个乞丐竟然写得一手好字。第二天乞丐离开时在店门上留下一副对联:“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老板为感谢乞丐的恩德,也为了让西塘的乞丐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索性在沿河的店面前搭了个木架支撑、黛瓦盖顶的廊街。
总之,西塘古镇的古桥、古弄、廊棚,以无愧于“西塘三绝”的姿态,勾起了无数旅游爱好者对江南水乡的无限痴迷与向往。映照涟漪的古桥,承载着古代西塘人民的非凡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曲折幽深的弄堂,亦是沧桑岁月留给西塘的历史印记;伴随着波光舟影的烟雨廊棚,更是以说不尽的绵绵柔情,诉说着江南水乡的传说,成为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