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課 什麼是裹束?

一 裹束是什麼意思?

這是三級課程的第一課,這個學期的主題是「裹束」。「裹束」是什麼意思呢?以前我也講過一些,這個學期將會深入討論。「裹束」這名詞,來之於《玉堂禁經》: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後一步。

歷史上講到「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盧攜[xie2]的《臨池訣》。張懷瓘是盛唐時人,盧攜晚一百多年,是晚唐時人。他做過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學書法,但沒遇到好老師:

盧攜〔?—880〕

■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

「天機」就是書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師,盧攜是靠自己讀書研究: 

■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

他把一些論書法的著作,選出重點,寫成《臨池訣》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心得。盧攜從這些著作中總結出八條要點,其中三條是:

《臨池訣》唐·盧攜

■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 ■第三,裹束。

唐代書籍傳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講到裹束,出之於一位宰相之手,可謂證據非常確實。

用筆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

其實「裹束」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寫「永」字已經做過了。你看,書法第一用筆,「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個點畫中。

識勢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2)

然後我們學會了看筆勢,一級課程第39課中已經提到,「永」字可分為四個筆勢。這裡有單一筆勢,也有複合筆勢,一點是右側勢,然後是鈎努勢,蛇頭勢,交爭勢。

裹束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3)

最後把四個筆勢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個「永」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裹束。

我跟大家講過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二 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4)

但要注意,「永」字八筆都是點畫,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著眼于點畫,而是著眼於筋節,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我在一級課程40課介紹過骨肉筋節等點畫的元素。

所謂「筋」,就是筆鋒的軌跡,那是筆鋒走過的道路,習稱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線就表現出來了,就好像你要表現中國高鐵的路線,也只需要幾根線就可以了。

所謂「節」,就是調整筆心的地方,習稱小圈。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5)

有些是明節點,有些是暗節點。有些明節點往往可以事先決定,好像「永」字,有些明節點我們寫之前就心中有數了。

但有些節點是書寫中臨時調整的,有需要就加一個,好像開車時時調整方向盤一樣。

王羲之《蘭亭序》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6)

臨帖寫字,先看筋節。有些字很簡單,如王羲之這個「人」字,交爭勢,撇捺彎曲度很小,幾乎都是直線。明顯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筆處,這是兩圈蠶頭寫法。那為什麼捺筆兩頭細、中間粗呢?當然是側鋒的分數不同,中間有下蹲的動作,但這動作跟筋節沒有關係,只是加了肉。

《陰符經》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7)

《陰符經》這個「人」字,大圈還是交爭勢,撇是走七號位,捺是九號位,大圈就是7-9,這是大方向。

但我們看到這裡撇捺都是明顯的弧線,這是因為運筆時動了手腕,不斷地調整方向,所以產生了很多節點,線條也就是因為這樣從直線變成了弧線。所以筋節各有作用,大圈決定基本的方向走勢,小圈可以影響路線的曲直。

我們以前比較過早期真書和後來真書、行書之間的不同。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8)

早期真書用筆比較簡單,一個「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橫,最後重蹲,頓筆收尾,形成一個節。後來書法用筆動作增加了,如《蘭亭序》的「一」字,起筆多了一個節,寫出來效果就比較好看。

再舉個例子,「天地玄黃」的「玄」字,大圈兩個筆勢,上面是奮筆勢,下面是蟠龍勢。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9)

但具體行走這兩個筆勢的時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書「玄」字節點很多,點畫分得很清楚。所謂草書點畫如真書,智永是做到了。

孫過庭行筆較快,但基本的轉折都在。

懷素急於表現大圈,寫出來好像一個「立」字,顏真卿批評他沒有真書的根柢,確實是這樣。其實就是小圈的運用不好,只寫了一個大圈。

簡言之:

■筋是大圈,節是小圈。 

■筋是筆鋒運行,節是調整筆心。 

■裹束筋節,就包括了行筆和調鋒

三 筋節的表達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0)

以前我們寫「永」字,我建議大家先寫中線,所謂中線,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來,這樣,一個「永」字基本形狀已經確定了。

所以,裹束了一個字的筋節,就把基本架構肯定下來了。但這個字有沒有寫完呢?當然沒有,這是個半成品,你不能這樣交貨。

「永」字除了筋節,還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這個是筋節加上了骨肉的,這就好看多了。但這時骨肉遮蓋了筋節,或者說骨肉裝飾了這個結構。

簡言之:

■在書法中,筋節不是直接表達的。 

■表現筋節可以用尖鋒,也可以用側鋒。 

■骨肉是線條的外表,筋節是內部的架構。

就像地圖上選定了一條路,你可以開汽車,可以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

3.1 骨肉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1)

有關骨肉,我們講過多次了,一級課程40課,我已經講過尖鋒線和側鋒線。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是寫側鋒線,越側肉越多。「豎管直鋒」專寫尖鋒線,完全垂直就是純骨線。

骨線和肉線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2)

譬如一個「天」字,大圈由奮筆勢和交爭勢所組成,這是筋。筋上有調鋒點節,數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點畫的兩頭都有節點。確定了筋節,「天」字的架構已經有了。

這時候你可以選擇,用尖鋒線還是側鋒線表現這個架構,寫出來瘦一點,還是肥一點。你看這兩個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3)

又如草書「名」字,兩個筆勢,先寫兩撇向背勢,然後一個豎筆勢。確定大圈只需要一根細線,真正寫起來就有骨線和肉線之分。表現筋節這個架構,王羲之用筆分數少,智永分數多。王羲之筆心比較直,智永的筆心比較側。

王羲之《遠宦帖》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4)

但是你別誤會王羲之只寫骨,智永只寫肉,好書法是骨肉相濟,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遠宦帖》兩個「多」字,一個是骨多,一個是肉多。

這兩個字大圈是一樣的,貫魚勢加交爭勢,但節點形狀相差很大,粗細也不同。從這裏可以看到王羲之的運腕動作很大,這樣可以靈活地發揮兩個筆鋒的性能。但從裹束的角度說,粗細只是表達筋節的方式有異。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5)

歷史上有些書法家偏重於骨線,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顯看到這一個特徵。歷史上評他「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餘」,逸少就是王羲之。

薛稷《信行禅师碑》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6)

褚遂良的弟子薛稷,也是用筆纖瘦一路。因為用筆豎管直鋒,近於五號位,所以便於八面出鋒,就可以減少小圈。不過,這一路容易寫得好像鋼筆字,這是要小心的。

宋徽宗瘦金書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7)

受褚遂良、薛稷影響,宋徽宗創造了瘦金書。瘦金書又稱瘦筋書,筆畫瘦得等於一條筋。但宋徽宗用一種特殊的節點來平衡瘦硬的線條,我將來會講到。

北齊水牛山《文殊般若經》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8)

也有人專寫肥字的,北齊水牛山「文殊」兩個大字,這是隸書向真書過渡時期的作品,側鋒用得多,收筆時扶直筆心就困難,但他寫得點畫厚實,肉多而沒有墨豬之感,這是很不容易的。

蘇東坡《宸奎閣碑》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19)

蘇東坡是斜執筆,所以他的作品側鋒非常多。這是他寫的《宸奎閣碑》,你可以看到這一特點。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

■嘉慶己未冬,見邑人翟金蘭同甫作書而善之,記其筆勢,問當何業,同甫授以東坡《西湖詩帖》曰:「學此以肥爲主,肥易掩醜也。」余用其言,習兩月,書逼似同甫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話很直白。他說自己小時候,「以書拙聞於鄉里」。有一個同鄉翟同甫書法不錯,包世臣向他請教。

同甫也不保守,教包世臣臨蘇東坡《西湖詩帖》,理由是蘇字肥,肥容易掩蓋醜。其實是不會調鋒,把小圈抹掉不讓人看見,

以前有一種招牌字就是這樣寫的。包世臣練習了兩個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後來他創立清代碑派的理論,強調「以筆毫平鋪紙上」純用側鋒。

最好當然是骨肉相濟,你看《陰符經》這個「天」字,就做到了這個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暢。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20)

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筆就平淡得多,粗細一致,全部是側鋒線。智永這個「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寫到,《陰符經》這個「天」,一般人肯定寫不到。

3.2 皮血

■膚 

■《玉篇·肉部》:「膚,皮也。」 

■《廣雅·釋器》:「膚,肉也。」

如果你要求更高一點,好線條還講究兩個元素,一個是皮,一個是血。「皮」古籍中常稱之為「膚」,

但「膚」有兩個意義:《玉篇·肉部》:「膚,皮也。」

《廣雅·釋器》:「膚,肉也。」

所以說「膚」可以指皮膚,也可以指肌肉,看用在哪裡。為了避免誤會,我就直接用「皮」。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

■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

這書法中的「皮」是什麼呢?「皮」是指線條的輪廓,邊緣,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21)

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大,兩邊就毛,如果輕輕地在紙面飄過,兩邊就光。毛,經常給人有力的感覺。包世臣《藝舟雙楫》說:

■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

沈尹默先生《二王法書管窺》注意到這一論述:

■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

王蘧常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22)

現代書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筆經常有這樣的效果,看起來好像老樹枯藤,給人筆力蒼勁的感覺。把線條兩邊拉毛,跟墨汁濃度也有關係,

所謂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早在漢末,蔡邕的《九勢》中已經這樣說過:

■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肌膚要漂亮,就是靠力度來實現的。困難是毛筆是軟軟的,怎樣傳遞力量要靠一股巧勁,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四 廣義的裹束

現在我們知道,寫好字通常要注意六個元素:

筋節,骨肉和皮血。

筋節是結構,骨肉皮血是表現這個結構的。

簡言之:

■狹義的裹束等於大圈加小圈,這是指筋節。 

■筋節要通過骨肉皮血來表現。 

■廣義的裹束,包括所有這些因素。

後面的課程,就針對每一個因素,進行深入的討論。謝謝。

本節要點:

■裹束是兩步成字的第二步。 

■筋節是字形的內在結構。 

■骨肉皮血是表現筋節的。

黄简书法初级(黄简讲书法L3-01:什么是裹束)(23)

複習思考:

■這是《陰符經》中的「夜」字,請分析它的筆勢,然後把筋節圖寫出來。 

■如果尖鋒線很細,那這根線條究竟稱它為骨線,還是稱它為筋?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