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产业深度都无法同美国、日本相提并论2015年气象服务协会发布报告,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这意味着气象服务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简单天气和墨迹天气哪个更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单天气和墨迹天气哪个更准(墨迹天气为何更懂天气)

简单天气和墨迹天气哪个更准

气象服务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产业深度都无法同美国、日本相提并论。2015年气象服务协会发布报告,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这意味着气象服务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墨迹通过AI与5G解决气象难题

作为国内用户群体最为广泛的天气平台,墨迹天气2012年上线的时景社区已经积累了10亿张众包气象数据,每天产生30万张的图片量。用户上传的图片会基于 LBS 定位技术带有位置标签,地理位置显示当时当地的天气状况。

利用定位和图像识别技术,用户上传到时景社区的图片为墨迹天气增加了遍布全球的天气纠错员,后台智能识别可以根据照片信息自动进行天气信息校正,从而实现 UGC 辅助 PGC,PGC 指导 UGC 的良性循环。

墨迹天气还于2019年5月推出一项“观天者计划”,当用户的所在地区出现了暴雨、内涝、滑坡、泥石流、暴雪、冰雹、台风、大风、沙尘、大雾等气象灾情时,可进入墨迹天气观天者通道拍摄或上传实时天气图片。

墨迹天气也正逐步与车联网建立更为深度的合作,通过将车联网收集的GPS、雨刷器、雾灯等数据反向传输至墨迹天气的气象大数据平台,作为墨迹天气经纬度实况准确性的参考数据。

气象数据的指数级增加,也在帮助平台方训练出更多的AI模型,去预测过去“不可预测的”场景,比如帮助外卖平台和体育赛事做短时预测,这在过去离开了人工智能是很难想象的。

而要处理10亿级的海量UGC图片、视频,图像识别、模式检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必不可少。通过用户图像资料的模式识别,也将大大增加气象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原始的气象模式在时空分辨率上较为粗糙,而墨迹天气可以通过区域精细化的降尺度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算法,来提升时空精细度,为用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同时服务C端、B端,墨迹天气的两套打法

相比于其他根植于C端市场的工具,墨迹天气在“服务化”转型无疑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不仅可以以气象服务为圆心,辐射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可以利用C端积累的数据、技术优势,构成B端服务的护城河,实现升级转型。

在墨迹天气最新的8.0版本中,出行、钓鱼、亲子、星座等四个场景是最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基于对于用户行为的深度挖掘,这些人群是对于气象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群体,也有着更强的增值服务付费意愿。未来,还会有更多更细分的场景会被开发出来,最终实现千人千面的气象服务。

不仅如此,针对高阶用户的增值服务也正在越来越多。8.0版本中上线了付费会员功能,会员可以享受滑雪预报、枫叶预报、樱花预报、防过敏预报等特权服务。

在场景细分的基础之上,墨迹天气的服务能力也会越来越多元。比如,针对母婴群体的用户,未来会围绕所有生活所需的场景去布局。如果用户要去上海出差,墨迹天气除了会给出上海和出发地40天的天气对比,还会有从穿衣必备到机组服务等丰富的出行提示。

墨迹天气同时也在尝试实现交易闭环,与携程、大麦等平台深入合作,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站式气象生活服务平台”,当用户需要出差,可以在墨迹天气App中查询航班延误情况,完成出行预定服务等一些列被天气影响的生活场景。

与C端市场不同,B端客户的气象服务需求是另一套不同的逻辑,这对于墨迹天气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不过它们已经摸到了打开这个千亿市场的门道。

至于如何快速深入到尽可能多的产业之中,墨迹天气的打法是与行业合作者一起打造标杆,然后快速推广。以保险行业为例,墨迹天气已经和平安保险合作,提供气象数据帮助他们做农业类保险的风控,一旦成熟之后就能迅速推广到整个保险行业。而在高速气象服务领域,除了提供基础的气象预报,墨迹天气未来也会更深入地介入利益生态之中,与安全险、车险等挂钩,在产业的价值链上走得更远。

在转型的过程,会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天气预报”或许只是基础,由此延伸的“气象服务”才是对一家公司综合实力的真正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