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来旺
我是1978年10月,作为恢复高招制度后首批全国统招生来到河南大学报到的,从那天开始直到1988年暑期后赴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整整10年,我美好的青春时光、我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在黄河之滨这座古色古香的河大校园里度过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一历经百十年历史积淀的河大精神将影响我的一生。
在我的母校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之际,我将自己在河大期间的几点难忘记忆与感受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专业课程一流
河南大学不仅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而且在许多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充分体现自身悠久深邃的文化内涵。
尽管高考前夕,我在一篇作文习作《我的志愿》里曾憧憬过,“我要当祖国新长征途中的随军记者”,但是对于只有16岁的我来讲,填报大学志愿仍是不知所措的事。
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中老师魏道均一直极力主张我填报河南大学历史系,他反复讲过,河大历史系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魏老师原来也是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生,知识渊博,师德高尚,对学生倍加关爱,尤其是高招制度恢复之初,亲手为国家送出了大批优秀学子,是全县有名的模范教师。
选择河大历史系历史专业是幸运的。
河大历史系在国内的影响与声誉是有坚实学术基础的。
我们使用的中国古代史全国统编教材,就是由历史系的朱绍侯老师主编的,据说这套教材自出版迄今,已修订改版五次,发行量达140余万册,影响了无数历史学子。
我们的任课老师杏坛耕耘、殚精授业。赵世超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后来曾任陕西师大校长。郭人民老师因其深厚与广博的古文献基础,被河南省聘任为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的组长,担任河南省古籍整理的领导工作。鞠秀熙先生毕业于美国哥罗拉夫大学研究院,曾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河南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张绍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乘坐经香港回中国大陆的第一艘轮船,回到祖国,回到开封,经范文澜先生介绍,在河南大学教授美国史。阎照祥老师后来曾任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会长。
我们的课堂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与当代新兴国家崛起。我们通过课堂内外学习,认识了各色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各自在历史上扮演过的正反角色。
我们在重温人类走过的历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们通过河大历史系的专业系统学习,许多道理得以明白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思想日益成熟了,历史思维逐渐养成了,从而为后来走上社会、从事各种工作、迎接多种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之所以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实现历史思维与国际视野的完美结合,也是有渊源的。
二、学研氛围浓厚
河大这座百年老校之所以能始终焕发着青春朝气和创新活力,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别样魅力,得益于其得以保持多年一贯的浓厚学习、创研氛围与“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
我在大学期间,真正领略到把“文革”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的大环境,校园中学子们苦读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年多前我陪同詹永新大使赴河南讲学,詹大使对河南学子在校园里勤奋苦读的场景赞不绝口,我说这也使我想起了当年自己曾经历过的日子。
我在河大的天天读是有名的,不仅仅是为了临考应付,而是常年坚持,做到持之以恒。每天凌晨的十号楼楼道里,每个傍晚的路灯下,甚至每个暑假都留在学校苦读外语。有一年寒假回老家,我躲在一座平房后面背单词,差点被当地一位警惕性高的农民当做“特务”报警。
我要特别感谢学校,不仅为学生们设法创造硬条件,当时的图书馆、阅览室并不像现在这样宽敞明亮,校方仍不断扩大可供阅览面积,调整管理规则,便利大家课后自习,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母校设法为鼓励学生们创新科研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软环境。
记得那大概是过了1979年以后的事情。
我在阅读我国著名美国史专家黄绍湘教授刚刚再版的《美国通史简编》时,就其中一个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我壮胆将自己的论文稿件寄到北京了。我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竟然真的收到这位学术前辈的回信,密密麻麻好几页。
要知道,黄先生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奠基人之一,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和研究美国史的第一人,时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这样的名家能在百忙中给我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来信指导,使我激动了好几天。
学校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在《河南大学校报》整版推介。以《可贵的指导》为通栏标题,一共组织了3篇文章,一是编者按,大意是感人的故事说明河大青年学子敢于探求真理的精神与我国学界前辈的高尚品德。二是我写的一篇心得感悟。三是黄先生的来信,大意是在对我肯定的同时,交换了学术观点,并建议我今后要不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继续钻研美国历史与现实问题。这里需要抱歉的是,当年人们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经本人同意全文刊登了黄先生的来信。
这件事当时在全校引起了轰动,无疑对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好学,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当时,中美两国刚刚建交,中美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间有着特殊的历史巧合,我很早就在河大瞄准了这个影响中华民族崛起的研究领域,直到今天。
三、老师倍感亲切
在河大这片宽广深厚的人才土壤瑞泽下,众多名师大家来这里执教,我们有幸是直接获益者。
这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的获得,而且老师们倍感亲切的言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样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我当年除了亲眼目睹任访秋、周守正、李润田等不同院系专业老师的风采外,特别从历史系诸位老师那里感受到亲切关爱与照顾。
系行政办公室的程老师,每天总是乐哈哈的,耐心细致地为每位同学服务。系党办的陈老师,低声细语中无时不体现着对同学们的关爱,她后来当了学校工会主席,很适合这个岗位。靳德行老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谈心,后来他当了校长仍对我表示特别的关心。贺陆才老师从我们入校时的辅导员做起,对我们关照的无微不至,和同学们的关系亲如父子,他后来当了系副主任、校长办主任、副校长,但仍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和历史系78级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朱绍侯老师,是同学们心中崇拜的学界大咖楷模,至今已近百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天读书写作。林加坤老师细声细语、娓娓道来。胡思庸老师对思想史的深刻剖析,韩承文、赵克毅、陈昌远、魏千志、李光一等老师授课时的幽默,万松玉、欧正文、马真玉、高海林、张九州等老师讲课的认真,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任重、鞠秀熙、王存华三位老师后来又指导我进行了“世界当代史”的硕士研究生深造,受益匪浅。
除了历史系老师外,我还要感谢河大其他院系的老师。
吴雪莉教授,扎根中国大地70余年,荣获“十大功勋外教”、被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红娘”,我在后来的出国青年教师培训班上被吴教授选中,我们几位经常到她家里,小范围接受她的外语辅导,甚至再次从口语发音练起。外语系的杨老师给我学习外语提供了帮助,允许我到外语系听课,借给我盒式录音机。公共外语教研室的巴老师灵活风趣的教学印象也很深刻。关爱和老师对我的《感受加拿大》一书多次给予肯定,使我深受鼓舞。
还有一批暂时没有提及的河大老师,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给过我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遇到的河大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严谨治学、宽厚待人、关怀学子,这也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在河大期间,我还陪同过前来讲学的外交学院石磊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来访的美国加州北岭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海锐思当翻译,开阔了视野。
四、有着特别情缘
我在河大明伦校园的整整10年间,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世界现代史专业的大学讲师,同时担任青年教工党支部书记、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兼辅导员。这期间,我参与筹建了河大研究生会,代表河大赴哈尔滨出席全国研究生代表会。这期间,我不仅开始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而且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以及中组部青干局在河南组织的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论文奖。
是河大培育了我,10年河大校园生活使我在后来的国内外学习、工作中能有一定自信。
2012年9月25日,我很高兴能受邀站在庄严的河南大学礼堂,和大家一起共同见证母校100周年校庆这难忘而辉煌的历史时刻,在母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代表校友深情致辞,饮水思源,深切感激母校的栽培,向母校百年华诞致以最真诚的祝贺!
我对河大母校有着特别的情怀。
2016年,我应邀到母校作系列报告,解析《新形势下的国际报道与国际传播》,做《来自“一带一路”前线的报告》,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国际相应》。
2019年,在明伦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的河大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我应邀作为校友代表做了《河大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发言。
(“河大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https://mp.weixin.qq.com/s/_5fbceQew0kE_GdNP9YFsQ)
2019年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我受邀在学院“校友论坛”上做《担当使命,筑梦起航》的报告,2020年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又在“校友论坛”做《使命担当与国际视野》的报告。
近年来,我还应邀做客河大“卓越生科沙龙”等活动,分享自己与母校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国际形势、国家与学科发展、个人前途等问题与河大师生进行充分交流。
在母校建校11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决定向母校捐赠110本图书《亲历国际空难—走访“一带一路纪行”》,以我在病床上以左手用手机撰写的这部励志作品,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要树立远大目标,培养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继承优良传统,学习和发扬“铁塔牌”学子精神,铸就坚强的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