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知识点特别多,有不少知识点经常被混淆大家在备考的时候须特别注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师资格证必背考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必背考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淆知识点大全)

教师资格证必背考点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知识点特别多,有不少知识点经常被混淆。大家在备考的时候须特别注意。

1.教育的提出

最早提出“教育”一词:孟子——《孟子·尽心上》

最早解释“教育”一词:许慎——《说文解字》

2.教育学的提出

提出把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

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

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而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

3.六艺、七艺、七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

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三中心

赫尔巴特(旧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

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6.癸卯学制VS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最早颁布

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

因为癸卯学制是1903年拟定,1904年颁布执行,故在不同参考资料中,“癸卯学制”有说1903年也有说1904年的。

结合历年真题及大多数资料的说法,采用1904年“癸卯学制”的说法。

7.相对性评价VS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看位置,甄选性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

绝对性评价——看标准,衡量水平,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

8.泛化VS分化

泛化——对类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

例:小孩子害怕打针,一看到白衣服就害怕。

分化——辨别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能够辨别出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9.著名教育学家的教学模式

孔子——随性-讲学-问-答

赫尔巴特——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凯洛夫——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作业

10.诊断性VS形成性VS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教学中,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口头提问、小测验、课堂提问

总结性评价——教学后,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

11.诊断性评价VS安置性评价

相同点:都侧重于教学前的评价

不同点:

①安置性评价——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安置性测试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特较低。

②诊断性评价——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找到困难的原因,诊断性测试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12.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主要特征之一是有计划性。

例:课程表里的课程。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

例:学校的物质环境;舆论、风气、仪式、制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

13.消退VS惩罚

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14.正迁移VS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15.认知策略VS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如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的认知,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及控制。

如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16.感觉适应VS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7.难度VS区分度

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又被称为鉴别力,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8.瞬时VS短时VS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19.知觉的理解性VS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整体把握该事物的过程。

在观看不完整图形时,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20.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1.正强化VS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某种奖励、奖品等。

负强化——是指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例:考试第一名不用做家务。

22.再造想象VS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的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里新形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凭借。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例:建筑师在头脑中构思建筑蓝图,它的新形象的形成是在头脑中独立形成的。

23.各位常考的“教父”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心理学之父——冯特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俄罗斯的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