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领域,苏轼为宋四大书法家之首,曾写过一首论书法的诗《次韵子由论书》,第一句就说我即使不擅长书法,但是,当今没有比我更通晓书法之道的。这东坡居士是“宋四家”之一,他能不擅书法吗?这分明是过度自谦,这别人看到心里能舒服嘛,难怪他最心爱的女人、也最了解他的女人朝云就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
影视剧照 苏东坡
苏•轼《次韵子由论书》《次韵子由论书》宋•苏轼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端壮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独子亦颇。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么。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尔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我们重点分析最后六句,因为接下来这篇书法赏析文章就源自这几句诗。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诗中最后这六句意思是说,古代有些名家之书,往往是“守骏莫如跛”,这里从书法美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苏轼的意思是说“要守住严正的笔阵,表现有力的笔势,不如让它带点跛形亦即侧势。“欹’与‘正’是书法美学的范畴。“守骏莫如跛”这一观点的提出,的确给后人六书法美的欣赏提高了理论支撑。“跛”,应该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政侧与正直的关系。
书圣王羲之像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忠实铁粉,他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在李世民看来,王右军书势是“如斜反直”、“似欹反正”的极则。在王羲之遗存的书法作品中,结体和章法“欹’与‘正’应用及广,如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却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横式露锋入笔,急转直下,行笔顺势往左下撇处,妙就妙在王羲之不是甩出去,而是呼应入笔的势复归横状,收笔急停,末端出现上翘的,从笔势上看进入下一笔的书写。然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笔并不是顺势露锋起笔,而是重新落笔藏锋起笔,写到最后不是上挑出勾,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折峰往左下勾出,并且勾是向左上勾出,呼应入笔,下端左低右高,再加上这两条曲线的巧妙组合,使整个字充满动势。就这一个“九”字已让我们叹为观止!
再看“报”字,似正而实欹,两半还是左高右低,已没有“丝毫不差的相似之点”。第二行第一个“孔”字,左半向右倾斜欲倒之势,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实有力,使这一笔画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向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再如该行最后的“不”字,一般写不字是最易写平衡的,而“书圣”不与人同,横撇和竖用笔粗壮,而右侧点轻且小,打破了平衡。看王羲之如何处理,书圣写这一“点”却不但有“侧”势,而且点得很下,使整个字就不平正了。原因就在于,这一点的“侧”势,又起了支撑的作用。
王羲之《丧乱帖》
在王羲之诸帖中,《丧乱帖》无论是单字结体,还是整篇章法,多字带侧势(如“离”、“茶”、“追”、“慕”、“饱”等字向左侧,“摧”字向右侧),而且每一行都不同程度地向左侧,然而结体、章法又显示出“似欹反正”的效果。王羲之这种结体和章法的美,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页。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从书学鉴赏、批评史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章法态势,主要是从王羲之书势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哲理性,在于以极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