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关于Brembo这个制动系统品牌的介绍,不信?打开X度,键入“Brembo”,您看看它给你呈现什么?.......
对的,第一页90%词条都告诉你如何购买到这个品牌的产品,唯一的品牌介绍是“X度百科”,全是一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术,告诉你都是一些“豪华品牌”在用他们家的产品、甚至告诉你哪里有Brembo工厂云云.....拜托,如果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知道他们哪里有工厂有什么用;谁塑造了这个品牌,这个品牌是如何起家的,统统都没有......其实看罢,觉得作为中国的消费者挺可悲的,过去没钱的时候消费进口品,会被叫“崇洋媚外”;如今国力强盛了,希望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了、希望通过扩大进口品来掌握定价权时,消费者却被硬生生地当作填鸭了,“不要问、只要买”即可,这个社会责任谁来担?
图:这是Brembo在汽车产品上使用的商标设计。
图:注意,摩托车上的Brembo字体与汽车系列是略有不同的,字体更圆滑些,中间的“e”被简化成“c”,未经证实的说法是:c代表了Cycle,即摩托车甚至其他两轮产品。
Brembo SpA是一个制动系统品牌,总部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的贝加莫省(Bergamo)的库尔诺市(Curno),1995年在米兰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富时意大利中型股指数的成分股企业。Brembo成立于1961年1月11日,最早名称叫“Officine Meccaniche di Sombreno”,两位创始人是Emilio Bombassei和他的姐夫Italo Breda是在一家农舍里开设了他们的机械加工作坊,当时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产品,直到1964年,一辆载满了供应给Alfa Romeo刹车碟的英国货车在作坊附近发生交通意外,为了挽救一些损坏的刹车碟,爱快的工作人员便找到了Brembo,在修复这批刹车碟的过程中,让他们掌握了刹车碟的很多技术要领,随即,两位创始人决定将公司的业务方向转向制动碟生产,公司开始生产出第一批及格的刹车碟首先投放到后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装业态了,这也是为什么Brembo这个品牌在后市场的知名度比前装市场高得多的原因了,当然,网络上也有不少人会为Brembo给什么什么“豪华品牌”代工制动器作为引证品牌地位的说辞,但也请这些人尊重一下你们投放主的历史吧,别张嘴就来说教似的告诉大家、好像Brembo是先有的原厂配套再反哺改装后市场那样。相反地,Brembo天生就是一个从改装行业里走出来的品牌,它跟ATE这类品牌的起源有本质上的不同。1965年时,这家合伙企业的员工只有28人,他们的产品开始供应给Alfa Romeo,并在这项业务中奠定了公司日后发展的基石。应该说,Brembo的第一个“贵人”是Alfa Romeo,不但为其定下了发展方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Brembo品牌的建立。但必须注意一点,在刚开始卖改装刹车碟之初的数年里,是没有“Brembo”这个品牌的,出现这个品牌是在1970年前后,名字是由两位创始人的名字姓氏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即BReda、EMilio、BOmbassei,而恰巧也跟公司附近一条名字brembo的河流名字相同。
图:Brembo这家公司的两位创始人:Emilio Bombassei(埃米利奥·庞巴塞)和Italo Breda(伊塔洛·布雷达)。
图:“Freni-Brembo”这个名字是1970年代初才出现的,之前这个公司的名字是Officine Meccaniche di Sombreno。
图:Brembo这个品牌的产品根基是刹车碟而不是什么刹车卡钳或者刹车皮,了解一个品牌、了解一个品牌如何成功,并不是看它推出过多少、什么“风头趸”类的产品,而是看根基型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日趋完善,Brembo的产品开始打破了英国产品的垄断局面,要知道,在Brembo出现之前的欧洲改装市场里,高性能制动碟、刹车皮(Brake Pad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刹车皮、因为人类第一块刹车皮就是由皮革剪裁而成,详见咱们【平治谷】的文章介绍)基本都是由英国品牌垄断,毕竟碟式制动器是1902年由英国人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弗雷德里克·威廉·兰切斯特)发明的,虽然一直并未在原装车市场得到应用,但在军用及赛车领域已经得到过验证,证明其制动效能要比鼓式制动高,直到1955年雪铁龙DS 19才算是首次被车企列入标配,在摩托车领域则要到了1966年的MV Agusta 600才将拉线式碟刹装置列为选配、液压碟刹的首款摩托车则是本田在1969年推出的CB 750 Four上才开始使用。换句话说,在Brembo这家公司开始推出刹车碟产品的时候,碟刹还是市场上的稀有装备、属于汽车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范畴。
图:1966年推出的MV Agusta 600除了是全球首款四缸摩托车外,也是首款使用碟刹装置的量产摩托车,不过这个配置仅出现了一两年便被取消。
图:这便是全球第一套量产的液压碟刹系统,出现在1966年的本田CB 750 Four上,这对于摩托车界是非常震撼的一次技术革新,当然也足以影响了刚成立不久的Brembo,之所以把摩托车放出来,因为Brembo发展的重要节点里绝不能缺少了摩托车。
也正是因为Brembo作为一家在全球汽车业界最早提供碟刹组件的企业之一,在碟式刹车开始流行的大时代背景下,让Brembo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大发展,不过,跟咱们国内媒体告诉你的不同,真正让Brembo“发家致富”的甲方不是法拉利,而是两家意大利的摩托车品牌,Moto Guzzi和Laverda,最早跟Brembo接触的是Moto Guzzi,这家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摩托车公司,成立之初便热衷于摩托车赛事,是意大利公路摩托车竞标赛的常客,二战后的1950年便建成了摩托车企业里第一座全尺寸风洞用于产品开发,直至1957年全面退出摩托车赛事计算,这个品牌共获得过大大小小3329个冠军、14次世界冠军、11次TT赛事冠军。1973年,这个公司被De Tomaso(迪·汤马素)汽车公司接管,而此时,该公司一款名叫850 Le Mans的车型正在进行研发,而它的制动系统,正是来自Brembo。这辆经典的公路巡航车因为公司所有权的变故而推迟到1976年才正式开始销售,虽然比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另外一家摩托车公司Laverda 1000cc要晚,但此车依然算是Brembo碟式制动系统的首秀。
图:Moto Guzzi是欧洲曾经极具知名度的高性能摩托车品牌,尤其在赛车领域更是战绩彪炳,留意它前轮上的双300mm碟刹系统,便是来自Brembo的出品,而这也是Brembo首次为前装市场提供的完整的制动系统。
图:这就是Brembo第一款制动卡钳产品,也是这个品牌从制动碟向其他制动系统产品升级转型的一个里程碑。
在Alfa Romeo上的应用和在摩托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当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Alfa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当中就包括了Enzo Ferrari(恩佐·法拉利)......的儿子Piero Ferrari(皮耶罗·法拉利),皮耶罗跟 Emilio Bombassei的儿子、也就是今天Brembo的掌门人Alberto(阿尔贝托)是朋友,当Alberto向Piero介绍起自己的Brembo制动系统后,便把Alberto引见给了恩佐,当时法拉利所使用的制动器来自英国的AP Racing,虽然说不上不满意,但毕竟是一家难以沟通的异国公司,可能是出于恩佐对民族品牌的提携考虑,经过几轮谈判后,Ferrari与Brembo于1975年达成了合作协议。不过,网上很多资料称Brembo在1975年便开始在法拉利F1赛车上安装使用的说法,笔者是存疑的,首先,F1是世界顶级汽车赛事,即使70年代的技术远不及今日,但也代表了汽车零部件的最高工业水平,但当时的Brembo刚在摩托车领域和汽车制动碟站稳脚跟,是否就能一步跨上这个台阶,值得商榷。1975年赛季的法拉利赛车是312T,车手是尼基劳达和雷加索利,这一年法拉利赢得了制造商和车手双料冠军,在笔者能找到的图片资料里,312T的前后四活塞制动卡钳上并无任何品牌印记,而制动碟也只是普通的划线通风碟而已,加上制动系统很多是否会被列入机密资料。而国外网络上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就是Brembo的制动系统是从1977年才开始正式在法拉利的赛车上使用的。这个问题哪个是真实的,笔者不敢妄加猜测,最终还得有待Brembo或者Ferrari这两家公司说明了。在成为法拉利车队的制动系统供应商之后,公司规模扩充至146人。并开始得到其他意大利和欧洲地区的车厂关注,例如菲亚特、Lancia、宝马等车厂开始在一些运动车型上选用Brembo产品,当中要包括了商用车。
图:Alberto Bombassei(阿尔贝托·庞巴塞)在Brembo这个品牌的发展历史中起着关键作用,自从1983年公司被Kelsey-Hayes入股后,其父亲选择了将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了他管理,他不是职业经理人,他手里掌握着Brembo这个公司过半数的股份,更深知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是如何艰难,在CEO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2021年才退居二线。
图:这是1977年Niki Lauda的法拉利312 T2赛车,开始出现Brembo的标志,而1976年版的312 T2依然还是FERODO,只不过FERODO跟Brembo没有冲突,因为他们是一家刹车皮为主的制造商,而Brembo当时的主力是在刹车碟和卡钳部分。
图:2013年,尼基·劳达获颁由Brembo设立的“伯尼·埃克莱斯顿奖”,尼基·劳达应该是在一级方程式赛车史上最早使用Brembo的赛车手,他在1975、1977和1984年夺得过年度总冠军。(图片来自国外媒体)
在经过F1的技术洗礼后,Brembo这个制动品牌开始变得日益强大,并在80年代进入技术大跃进时代,首先是在1980年完成了铝合金制动卡钳的研发,并于1982年开始在F1赛车上使用,这也是一级方程式赛事上首个投入实战性使用的铝合金制动卡钳产品。随后,铝合金系列开始逐步取代过去的钢制卡钳,成为民用市场、尤其是改装后市场及许多高性能车型的首选制动卡钳,当中最知名的莫过于1986年的保时捷959和1987年Ferrari F40上使用的前后四活塞制动系统了,改装圈子里一般将它尊称为“F40 Brake Kit”,相信很多90年代便开始玩改装的车友对这套制动系统不会感到陌生、甚至还有些亲切感。在这两台超级跑车之前,大部分的量产跑车大多使用铸铁材质的多活塞产品,甚至相当部分还是用双活塞的浮动式卡钳而已,而Brembo通过这两款旷世名车进一步奠定在原厂车领域高性能制动系统供应商的地位。
图:1986年推出的保时捷959上使用的,就是Brembo提供的前后铝合金四活塞固定式制动器。
图:1987年上市的法拉利F40与保时捷959同款,只是后者改成了Porsche的字样,而法拉利则保留Brembo字样。
1983年,Brembo同意了美国知名轮圈及制动系统供应商Kelsey-Hayes(凯尔西-海耶斯)公司的入股,但条件是保持团队独立运作,这对于Brembo这家公司能获得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尤为重要。1984年,Alberto Bombassei正式接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到了1985年,Brembo员工人数达到了335人。不过,在此之后,Kelsey-Hayes也深陷一连串的收购与被收购混乱之中,最终,在1989年,加拿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Varity以5.77亿美元收购Kelsey-Haye,完成收购后,Varity对这家公司进行了业务重组,主要包括ABS系统、制动器、轮圈等产品,很快地,Kelsey-Hayes公司重新实现盈利,到了1993年,Brembo将Kelsey-Hayes所持的股份全部回购,现在再回看这段历史,觉得Brembo还是选准了时机的,因为到了1996年,英国汽车零配件公司Lucas工业收购了Varity,Kelsey-Hayes也成为Lucas Varity的子公司,这也是世界第二大制动系统制造商及全球十大汽车零件商,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Brembo也很难更为自主的发展空间。
图:Kelsey-Hayes凯尔西-海耶斯这家公司是由Kelsey轮圈和Hayes轮圈两家公司在1927年合并而来,Kelsey在1909年便已经成为福特汽车的轮圈供应商,绝大部分的Model T就是他家的出品;Hayes与通用的创始人WC Durant是同事兼好友,所以在合并前,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都有极高的占有率。经过90年代多次被各大公司相互之间的兼并,1999年3月LucasVarity被TRW收购,2002年更名为TRW Automotive、2015年更名为TF-TRW,目前该公司隶属于ZF Friedrichshafen AG旗下。可以想象,如果Brembo当时没选择“赎身”,估计今天已经......
回购了自家股份后的Brembo,于1995年在米兰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时的员工1115人,但此时的Brembo只能算是强,而绝对称不上大,毕竟他们仅依靠一家工厂是很难有进步一步扩充能力的,2000年,Brembo全资收购了巴西制动制动企业Alfa Real Minas,主要生产刹车碟和飞轮产品;同年,Brembo在与通用汽车竞争收购英国老牌制动系统品牌AP Racing中获胜。AP Racing这家公司成立于1920年,最早从事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业务,1928年,获得Lockheed液压制动系统的生产许可证,正式进入制动生产商行列,当时的品牌为AP Lockheed;1931年成立Borg & Beck品牌开始进军离合器领域;1938年,AP成为堪称二战前最快赛车的Auto Union GP赛车的制动系统供应商,并收获多次GP赛事胜利;时至1950年,AP Lockheed已经占据了英国50%的制动器市场;1967年,成立赛车产品部门,1970年,赛车产品品牌AP Racing开始被确立,1971年,使用AP Racing的法拉利312B取得胜利;1975年,也就是Brembo品牌跟法拉利车队签约那一年,AP Racing推出了第一款F1外侧对向制动卡钳CP2561,而在此之前,F1基本都是类似CP2271那样的双油路对向式卡钳;1989年,AP Racing面向民用车市场的第一款OEM产品开始被使用在Lotus Carlton上。应该公正地说,如果要论钢制碟片时代的制动器,AP Racing是Brembo的老大哥,甚至是Brembo的老师、前辈也绝不为过。但随着英国汽车工业的没落,AP Racing主要面向英国系汽车的守旧思维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单靠赛车也是维持不了生计的,或者被Brembo收购也是一种从优之选。
图:要论知名度和历史的话,AP Racing是远超过Brembo的,这三位名叫Edward Boughton、Willie Emmott和Denis Brock的创始人,在1920年创办了这家贸易公司,到了1928年获得Lockheed的液压制动系统生产授权,开始转营为制造业公司,其制动系统和离合器业务一直统领着赛车界,至今仍是赛车界、改装界的顶级品牌。
图:在Brembo进入F1领域的时候,各大车队基本都会选用已经是老牌制动供应商的AP Racing产品,包括法拉利在内同样是AP Racing的客户。
图:AP Racing的另一项拳头产品是赛车离合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AP Racing的离合器垄断了F1赛车场,1985年便开始推出碳纤维离合器片,它比2000年代的碳陶制动系统要早得多。
Brembo收购AP Racing之后,两者市场会否有重叠呢?刚开始的前十多年的确有这种情况,尤其是两个品牌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平行的代理商,相互之间有竞争是可以想象的。但随着磨合期结束,两者的定位和分工逐渐明晰:Brembo只要负责F1、GT赛、各种摩托车等赛事,AP Racing主要加强改装后市场占有率及Super GT和DTM这类赛事。尤其在疫情后,这种分工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同样是在2000年,Brembo收购了一家意大利的摩托车轮圈生产商Marchesini(马尔切西尼),这家公司的出品虽然在国内并不太知名,但如果说他们在1970年开发出全球第一只镁合金摩托车轮圈、1983年第一个开发出空心辐条轮圈,单凭这两个就知道这家公司什么来头了,2002年,Brembo完成了对这家公司的100%持股。随后,与中国南京跃进汽车制动系统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生产汽车及商用车的制动系统;2003年,Brembo与Daimler合资成立Brembo Ceramic Brake System SpA,共同研发碳陶制动系统。2007年,Brembo北美公司收购了Hayes Lemmerz,随后经过多次扩建,目前已具备年产200万只制动卡钳的生产能力,主要面向美系车种提供所需的高性能制动卡钳产品;2008年,Brembo又收购了意大利知名安全带/赛车座椅品牌Sabelt,不过这项交易在2015年结束,这家公司重新回到了前任手中。2009年6月,与全球领先的SGL Brake GmbH成立合资公司,原来与Daimler合资的碳陶制动系统公司更名为Brembo SGL Carbon Ceramic Brakes。
图:Marchesini这个品牌,对于目前国内汽车界的知名度不高,但它在摩托车界的知名度并不低,创始人是Roberto Marchesini(罗拔图·马尔切西尼),在1970年便率先在汽车上流行多年的镁合金引入到摩托车领域,成为首家镁合金摩托车轮圈制造商。
图:国内很多车迷因为看到法拉利的量产车上最早使用这类碳陶制动系统便以为这是法拉利研发出来的成果,但实际情况下,是这套产品出自Brembo和Daimler的合资公司,换句话说,戴姆勒和布雷博才是这股潮流的玩家。不过,应该理性地看待这项技术,刚推出时确实有很多问题,例如低温时的制动性能不足等等。
图:这家碳纤维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些还挺熟悉的呢?
对于日本这个汽车工业强国,Brembo在这里的发力当然不会少,大家非常熟悉的日系高性能车型、例如日产GT-R、三菱LanEvo、斯巴鲁Impreza WRX STi、本田Type R、日产Z车系等等均有使用Brembo的产品,不过这里需要注意,这些合作均有Brembo Japan负责与整车厂商洽谈,而生产制作大多交由住友电气工业(即ADVICS)代工,所以日系高性能车上使用的Brembo跟其他前装市场的型号会略有不同就是这个原因了。其实Brembo多年来的收购策略与Alberto Bombassei的就近供应获取最大利润的经营思路有关。所以,Brembo的生产企业遍布了全球各大汽车强国,甚至连墨西哥放了一家,目的就是供应那些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选择在墨西哥开设制造厂的车企。
目前Brembo SpA除了Bombassei家族持有53.52%股份外,其他股东还包括了公司持股2.62%、美国Columbia Acorn International持股2.01%、法国Caceis Bank农业信贷银行持股1.47%,其他为公众流通股。公司拥有Brembo、AP、AP Racing、Breco、Bybre、J.Juan、Marchesini、SBS Friction等品牌,在意大利工作的员工超过1.1万,其中10%为从事研发的工程师、赛车部门超过200人。2021年12月17日起,Matteo Tiraboschi(马泰奥·蒂拉博斯基)成为Brembo的执行主席,原主席Alberto Bombassei退居二线,被任命为名誉主席。接下来,Brembo这家公司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研发会发生什么重大转变?咱们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