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然而,古人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们在享受春天的时候难免不会有些伤感。

清明节形成于汉代,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命令大史学家司马迁等人作《太初历》,正式将清明节定为节日,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有人说,这是一个农事的节日,因为其处于仲春之尾暮春之头,阴气收敛阳气上升,天朗气清万物萌动。于农事上,人们开始了一季的耕作。但也不完全是这样,于身心,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人们对于春天的热爱与向往,蛰伏一冬的心灵此时开始萌动,人的生命意识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步上升。所以,清明节除了是一个农事的节日,还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节日、生命的节日。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1)

记得,是在清明节后,老家北方过去还讲一个“土旺日”,大约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不让动土,即禁止开挖土地,甚至有人去世了,也要等到过了这段时间再下土埋葬。小的时候,对此不太理解,但长大了就明了其中的道理:如果在这个万物复苏成活的节日里,开挖土地,那将意味着地下或者说是土壤中的一些生物受伤,比方一些昆虫或者草木的根系。人们不让动土分明是让他们在这个节日里得到成长,不去破坏它们,是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敬畏。

当然,作为一个农事节日的清明节,虽然属于汉文化体系,但在游牧民族也有所体现,虽然,他们不把这个节日叫清明节,但在此时面对自然、面对生命与中原民族基本保持了一致性的思维与态度,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忽视了的。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2)

清明节的后几天,就是古代三月初三上巳节。我们在《诗经》中经常读到的男女之间河边恋爱的情事,基本上是写上巳节的。因为这一天,青年男女都去河边洗澡,洗去一年的晦气,洗出荷尔蒙洗出多巴胺,洗出百无禁忌的爱情。史书上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男生撩妹、女生撩汉甚至“野合”乃至带回家,都不在禁止之列。所以,上巳节也是清明节的一部分,可以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没有什么能比爱情会让生命更加美好的。

然而,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清明节人们要带上酒食纸钱供祭先祖墓前,于先祖的墓前培土插柳,叩头行礼寄托哀思,然后泪雨纷纷。这矛盾吗?回答是:还!在悲伤的时节人的心情会快乐起来吗?答案是:会!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3)

《契丹国志》载:契丹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置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同。”有人说,将死者的尸首置于山树之上,实行的是树葬,这种葬俗的形成,是和契丹人当时渔猎生活相一致的。“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这是二次葬俗。二次葬实行的是火葬,其葬式是树葬和火葬的复合型。

但是,我们要看到火葬,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辽墓的发掘,也证实了此一时期契丹人上层贵族的丧葬习俗已是土葬。他们下葬时间也很有“讲究”,即不会是在春天,而是在秋天,草黄了时候,至于尸体的保存则是被处理成了木乃伊。这里当然也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而“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则极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典故——鼓盆而歌。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4)

相传,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她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5)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对与错我们不加评论。但就以他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就值得人们敬佩。

按《周书》的记载,突厥人去世后,将尸体停放在帐内,子孙及亲戚都要杀马和羊,摆在帐前,进行祭拜。然后,骑马围绕走七圈,每到帐门前都要以刀割面,而且还要哭泣,“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然后,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集到骨灰后,才考“收其余灰,待时而葬”。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6)

要等到什么时间呢?《周书》说,春夏时候去世的人,要等到草木枯黄时。这就是说突厥人逝者骨灰要有长达半年的时间。下葬的时候,亲属设立祭祀,人们依然“走马剺面,如初死之仪”。这一天,男女都穿戴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在所葬之地会聚。男人有所喜爱的女人,回去就派人带礼品去求婚,其父母一般不会拒绝(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娉问,其父母多不违也)。

这是什么呀?是突厥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是突厥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我们在读史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这点,它说明不管是农耕还是游牧,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对生命的态度也应该是一样的。当中原文明将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也应该想到曾经生活在中国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先民,在时光与大地上留下的痕迹。

清明节六大要点(一口气读懂清明节)(7)

儒家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正是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里,在对先人的哀思与纪念的表达里,一次次地完成着对生命能量的聚集,走过了那一个个起起落落的季节。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何来?那是我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并且永远活下去需要睁开的第三只眼睛,也是我们内心需要包容的一份天地情怀。(文/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