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4月5日的上午说起,我和往常一样来到了医院,然后有一个患者带着口罩在扫码之后进了我的门诊,我就问他,您哪儿不舒服?他回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夫,我能摘掉口罩吗?”

当然,望诊为四诊之首,他就算不说我也是要让他摘下来的。他摘下来口罩,口角明显向右歪斜,我让他伸出舌头,倒是没有看出偏斜,然后又问了他什么时候发病的,他说两周前晚上在院子里配了一点辣菜喝了点酒,第二天嘴巴就歪了,其他都没问题。而他的CT影像上只有一处腔隙性脑梗死,且不是引起病人现有症状的主因,根据这个病人的描述和症状,这应该首先考虑是口僻,也有的地方叫吊线风,西医称为面神经麻痹或者面神经炎。

只不过故事如果就这么多,那今天的文章就只是个简单的门诊诊疗记录而已。让我真正感慨的是此人的诊疗经过:先是就近在乡医院看了病,医生告诉他这是脑梗死,很严重,会偏瘫的,结果输液一个星期了也没见好转,半边脸的肌肉倒是更没劲了,吃饭都成问题了,实在没办法才到我们医院就诊。

这让我着实无语,因为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面瘫和脑血管意外都不是同一个病,这都2022年了,怎么还有人能把口僻和中风傻傻分不清楚,差点耽误了治疗。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1)

从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病学》目录中就能看出来,面神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不属于一类

西医就不说了,因为分得比较细,从各种名称上就能区别出来。主要还在于中医,因为一般的脑血管病在中医称为“中风”,而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面神经病变在中医叫口僻或者吊线风。大众一般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叫,一般都统一称呼为“面瘫”。

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患上口僻大多是因为吹风受凉、感冒等情况,而且该病在治疗期间一般医生也会有面部不能受风受凉之类的嘱咐。可能多少跟“风”字沾了点边,很多人就把这个病和“中风”联系在一起了。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2)

吹风一时爽,面瘫心惶惶

在我大学时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中风病部分的鉴别诊断条目里也有与“口僻”有关的鉴别要点: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说人话就是:口僻主要是因为受风受凉或者感冒等其他感染、炎症导致,主要症状只是单纯的口眼歪斜;中风主要是由于高血压、高血脂导致的脑出血或者脑血管阻塞导致,主要症状不仅有口眼歪斜,还会有肢体活动不利(一般见于一侧),严重者还会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情况。

关于“吊线风”这个俗称,我当时刚学中医也不是特别明白,当时老爹告诉我,以前工匠做活要用吊线校准,校准的时候一般会眯起一只眼睛,那表情可不就像是犯口僻了么,我顿时恍然大悟。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3)

具体的吊线校准图片我是找不到了,不过这个图应该能说明个大概(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一些基本功不怎么扎实的医生也会把这两个病给弄混淆。最后会碰到有一些中风科普里会把口僻也当例子,这个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完全就不能相提并论。

既然说起“中风”,我们不妨来说说自古以来对这个病的认知。我国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而这段时期,“中风”多是按照张仲景的说法,以本体虚弱感受外风所致。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4)

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后世辨病辩证提供了一个最原始的大框架,其六经辨证法至今广为运用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从这个时期之后,“中风”一病基本上都开始偏向于“内风”一类。

到了明代,李中梓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证和脱证,这一标准至今中医内科学在对中脏腑辩证中依然在沿用。清代医家叶天士、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而王清任更是创立了一套逐瘀汤,在后世治疗血管瘀阻病证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他的补阳还五汤也是治疗脑血管疾患后遗症病后体虚患者的代表方。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锡纯等人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5)

《医林改错》虽然背上了“越改越错”的骂名,但是其中所载方剂不少却成了经典

简而言之,唐代之前,医家所说“中风”还包括内外风所致病症(个人猜测面神经疾病应该也算在其中了),而且更偏向于外风所致疾病。从唐代以来,“中风”一词才开始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中风,而后又经过几百年发展,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中风病,大体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疾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现在中医所说的“中风”,已经跟口僻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

好了,话题说到这里,按理说应该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拓展一些东西。虽然我在前面说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但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也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就目前看起来,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也使得中风开始年轻化,在现代的年轻人当中,熬夜、酗酒等行为越发普遍,更何况古代的酒大多是酒曲酿造,酒精浓度跟现在市面的酒水是没法比的。再扯得远一点,当年编撰我们教材的那些编委老师们,他们恐怕也不会想象得到人们如今的生活状况。

面瘫与中风的区别(从面瘫到中风到底有多远)(6)

如今熬夜基本上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不知不觉间压榨着人们的休息时间

就现在看来,中风,或者说是脑血管意外的发病年龄相较于以前已经大幅度提前了。拿我们科室这几年的病人来说,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已经开始越来越多,脑血管疾病早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这已经是需要让人警惕的事实了。

当然我也明白有一些人熬夜、酗酒也是生活所迫(996什么的,打工人什么的,应酬什么的等等我们都懂),毕竟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求生存。但还是希望大家尽量保证自己有充足的休息时长,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老年病都开始年轻化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末了,祝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