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个人和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自主研发,今后将有法治保障符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要求的,还可以在标准文本上使用人工智能“上海标准”的专门标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上海立法促进人工智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立法促进人工智能
在上海,个人和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自主研发,今后将有法治保障。符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要求的,还可以在标准文本上使用人工智能“上海标准”的专门标识。
9月22日,《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这将是全国首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人工智能是事关未来竞争力的“硬科技”,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提升到3056亿元,产业人才从2018年10万提升到23万。高性能云端训练芯片等24块“智能芯”流片量产,亚洲最大AI算力中心启动运营,全球首款AI研发乳腺癌新药进入临床等,创新策源不断取得新突破。
此次通过的这部立法,将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保障。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介绍,《条例》根据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点和上海实际,立足于促进法的基本定位,注重创新性和引领性,将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条例》除了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职责以外,还明确设立“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将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等专家组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这部法规将大力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本市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明确禁止事项除外”。
而且,《条例》还规定了市有关部门可以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允许试错,也将使科学家在该领域的探索更加大胆,激发创新活力。
《条例》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促进开源共享,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比如,聚焦算力、算法、数据三大基本要素,加强算力基础设施规划,推进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建设,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的公共算力;推动算法模型交易流通,加强对算法模型的保护;突出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扩大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共数据供给范围。
同时,《条例》明确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鼓励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推动相关国家实验室、重大科研平台等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推动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人工智能领域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等。
《条例》还将鼓励打造“上海标准”。根据法规,上海将支持本市人工智能企业与相关行业组织在人工智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其中明确,符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要求的,可以在标准文本上使用人工智能“上海标准”的专门标识。
通过支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条例》强化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创新突破,包括突出人工智能软硬一体化生态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创业企业培育,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及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人才激励与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生活品质和现代化管理能力,《条例》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此外,《条例》还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行为底线、伦理规范,明确相关主体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增强伦理意识,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安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