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工学博士,主要实践和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和立体城市综合发展。在首钢园区的改造中,主持了三高炉博物馆、西十冬奥广场、国家体育局冬季训练中心、智选假日酒店、香格里拉酒店、星巴克咖啡馆等项目的改造,参与了首钢南区规划、北区两湖片区的城市设计。)
首钢工业园百年前诞生于北京的永定河与石景山之间,是中国工业化历程重要的起点之一。随着首都产业转型的需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作用下,2010年底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停产,开启了近十年的产业改造与人员改组。留下的8.63平方公里的老产业园,也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承载区域产业升级,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范本。
更重要的是,为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探索并提供一种后工业社会的积极公共空间样本,以承载未来更复合、更多元的城市生活形态。在不久前结束的三联人文城市奖初评中,首钢园区改造成为“公共空间奖”子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口述|薄宏涛
采写|李明洁
北京首钢工业园区始于1919年,由民国北洋政府筹资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钢转变为国有化集体企业,几十年来作为工人先锋队,自豪地为社会主义大生产发光发热。同时,首钢园区也像是个独立的小城市,园内除了生产空间,还有大量住宅、幼儿园、篮球馆等等的生活设施,是几代人生活与精神的家园。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进,北京开始了一轮重要的城市功能产业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工业企业的外迁。《人民日报》发文“要首都还是要首钢?”,一时间将首钢园放在了与城市发展对立的那一边,首钢人几十年积累的荣誉感转变为心里的不理解,为什么企业竟然要跟首都抢蓝天。从2002年开始减产,到真正搬到河北曹妃甸,北京园区几乎花了10年才彻底停产。
这时,北京也划定了城市到2035年不再生长的生态红线。那么,首钢留下的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厚重的城市工业遗存,也成为了北京市内六区范围内唯一可大规模、联合开发的区域。而且,改造后的首钢园还将作为新一轮国家形象的窗口,承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竞赛项目。重重外部政策与本地发展期待的叠加下,首钢园留给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园区管理者们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后工业时代的复杂城市更新课题。
“棕颜值与绿颜值”,就是最早的破题,由工程院五位院士作为首钢改造的智库团队提出,其中“绿”是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棕”是工业遗产和文化的可持续。综合起来就是将首钢园改造为一个完备的、全产业的更新片区,推动北京西区原来发育不良的产业构成进行升级。
首钢园鸟瞰©️筑境设计
2015年的秋天,我们受邀参与项目设计第一次来到首钢园。当时园区基本没有改动,保持了刚停产时期的风貌。其实即便不是建筑师,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会被里面极其震撼的场景打动:完备的工业生产系统透露着当年的繁盛,钢铁的设施释放出宏大的力量感。由于停产,很多设备都已经锈蚀了,如同衰败的巨兽,萧瑟又沧桑。
这些都是非常打动人的,几乎是“第一眼美女”,你看到她的瞬间就爱上了。那种震撼的感知,我一直希望能够保存下来,并且在之后的设计中再次传递给大家。
如果在一块崭新的土地上做建设,很多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设计师的内心,你其实很难评价内心的那一丝的悸动是否正确。但是首钢这片土地已经存在一个世纪,它承载的东西,远比内心的灵光一现要厚重得多。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我们不应居高临下的以土地创造者的角色去强加给它一个新东西,而理应是一个虔诚的寻访者和梳理者,心怀敬畏,读懂基地的密码,延续它的生命基因。
“在已开发的土地上重建和再利用已建成的建构筑物,一定会比在未建设的土地上建设更有意义。”罗杰斯在1999年《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中也提到过。这种极富社会学意义的创造是在背负了很多东西的情况下发生的,如同镣铐中的舞步,既要循规不逾矩,又要在挑战中注入勃发的激情。
三高炉改造前中后©️筑境设计
从创造者到寻访者的角色转变之后,我们的设计才真正开始了。我们在首钢园前后参与了不下十个大小不同的项目,而三高炉的改造是其中最特别的那一个。它是一个集博览、展示、发布、交流等不同功能的综合体,同时兼设可独立运营的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餐饮、书店、广场、绿地等一系列文化休闲活动空间。
三高炉作为国内自主建设炼铁工艺集大成的高炉,是首钢第一批突破2500立方米的高炉之一。这座功勋高炉曾无数次接待过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参观车辆可以一直开到高炉13.6米的环形平台,俯看9.7米的工人作业面。除了是钢铁厂中垂直体量最大、最具视觉标识意义的工业巨构,三高炉还靠山临水,非常巧妙地与自然发生了对话。
而当你走进这个场地,也能更强烈地接收到它提供给人的时光的震撼力。天光会顶部罩棚锈穿的孔隙中射下,给人行走在光之森林一样的感受。各种锈蚀的斑驳肌理映入眼帘,更让人体味到岁月在这座钢铁巨兽身上留下的时光包浆。为了留住这种时光感受,我们和首钢研究院反复比选打样,摸索出了一种高透、反射率很低的罩面漆。既能保证钢铁构建不会继续锈蚀,又让人能看到斑驳的岁月痕迹。最终的效果像琥珀一样,将那种历史的印记定格,触发不同人的时光通感。
时光的琥珀,高炉罩棚内©️ 筑境设计
为什么在改造主炉之外,还增添了报告厅、临时展厅、餐厅那么多附属的、可以独立运营的小空间?这其实来自于我们对自己之前做过大量公共文化建筑的反思。
比如过去我们设计的很多博物馆,回访运营情况时大多绕不开“公众参与度”和“盈亏平衡”的话题。南京博物院二期更新是一个积极的案例,大量积极公共空间的设置,辅之以各种沉浸式的场景布局,让博物院除了文化传播的职能外,还有很好的参与度和经营性,成了南京市民愿意去遛弯的地方。因此我们在三高炉更新设计中将可以运营的部分设置在主馆外,可租用的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以及可经营的咖啡馆、餐厅,在博物馆关门后,仍然对公众开放,既可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又可积极服务城市生活。
文化设施的关键就是可用、可达,建立与日常生活的纽带。所以改造后的三高炉,是一个叠合了的城市立体空间,植入的几个延伸功能的空间全都是被剥离出来的,尽可能方便市民到达和使用,一方面是一个整体性建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在为城市创造价值、提供积极的服务。我们不希望设计出的公共空间无法进入、无法停留,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公共性,失去了与城市的公平交互关系,堕入更新的“士绅化”瓮中。
首钢三号高炉改造项目轴侧分析图,设想了从工业性到城市性,不同空间的城市生活对话。©️ 薄宏涛
目前公众能看到首钢园内的其他几个重要项目,大跳台、群名湖、高线公园、冬奥广场、冬训中心、假日酒店、星巴克咖啡馆,都是参与的设计师在用自己的个体专业经验阐释“工业”这一复杂又伟大的系统在美学上呈现的同时,也将公共空间的后续积极利用放入设计的思路之中。
园区整体规划对公共性的侧重,还体现在它的空间尺度对人们身体舒适度的考量之上。园区里配有大量的绿化系统,比如说景观山体和水体系统,也有跟它相配套的密路网,小尺度的街道和比较舒适的休闲的商业广场,让人愿意在里面停留。
用一个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就是提高了园区的“路网密度”。这是一个一般人不太会注意得到的隐形指标,以每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公里数来计量,北京很多区域的密度很低的,只有6.0~6.4,直观的体验就是马路特别宽,街坊距离极大,人会感到极强的空间疏离感。你看着房子就在眼前,但走断了腿也走不到。
首钢园在改造之后,结合支路和大量设置的步行街巷,路网密度达到了9.0,比北京平均水平要高了不少,整体接近朝阳区三里屯片区或者一些老胡同的密度,会很好逛,你走在里面也经常能发现一些街头的小惊喜。在不断行进的道路上一步一景,商家的外摆在两边延伸出来,转角处也有一些可以驻足、可以参加户外活动的空间,模糊了建筑和街道的城市边界,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体验感。
由广场、街道和院落星罗棋布般组成的城市,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就像城市的胃黏膜一样,是有温度的皱褶,让人们在此停留,让一些活动在里面停留。
我们在设计时进行功能混合,有垂直叠加的,有平面混合,目的是看到当不同空间、不同人群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冷与热,强与弱并存,相互之间才会有动能。那么当这些动能产生之后,其实就是城市的一个驱动力。我们规划师、建筑师通过专业知识,就是在于积极去营造这样的场所,然后它的界面是柔性的,不是冷冰冰,目的就是来滋养更多的城市生活活力。
俯瞰冬奥广场全貌©️ 筑境设计
到目前,我们完成了首钢园北区的群明湖大街以西的大概50万平方米的设计工作,北规院、北建院、清华院、中国院、清华同衡等众多兄弟团队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园区的规划富于弹性,将会引入更多完备系统的城市产业和生活性空间,比设置人才社区来提供常住人口。这种更新的方式,也会改变过去下班就变“鬼城”的传统8小时产业园区模式,成为24小时持续活力城市区。
目前第一批导入的这些产业以奥运项目、科技企业、高端文化活动为主,在2020年冬奥会之后,势必再会迎来第二轮产业的调整和提升。比如体育总局的训练中心,奥运会结束后就会搬走,这个空间就可能变成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些全民健身场所。周围的一些商业配套,比如现在的运动员公寓,可能也会变成一个运动健身的亲子酒店。目前园区的改造也没有真正在大众的视野里浮出水面,北区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中,到明年的秋天,它就会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开园。
必须要说的是,首钢园改造作为工业遗存的一种更新方式,并不是城市问题的万能药。它的示范效应,更多地是从心理层面振奋大家的精神,看到工业遗产原来可以这么改,能够改的挺好,然后能够为城市的区域带来一个有效的心理回归和整体的价值驱动。
现在的首钢园,接待最多的是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工业企业、规划师团队、开发商、市政府考察团。很多人看了之后发现工业遗产原来可以改得这么好,但是下一句就会说从模式的层面,自己是学不来的。因为第一我不是北京,第二我不是首钢,第三我没有冬奥概念这个大IP,第四我也没有体育总局携带的一些文化体育产业的增值。
然而在我看来,首都、奥运都确实是首钢园改造的更新动力,但是更新最核心的驱动力来自持有土地的企业自身。首钢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到发改委试点项目推进的“一二联动”发展模式,其成功运行落地坚定了企业对于8.63平方公里土地的持有运营的决心。所谓“恒产者有恒心”,持有更新的理念决定了企业的利润着眼点不在于一级市场的开发、卖地,而在于二级市场的运营。
通过转变土地性质,挖掘其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价值,更新空间增强其开放性和公共性,强化传播并塑造超级文化IP,最终全面助推企业持有的土地和产业物业的价值提升,实现企业的最终价值诉求,这样的模式是真正符合价值逻辑的,是更新中恒久的规律。做出良性的符合城市和企业综合长远利益目标的顶层架构设计,才是更多城市更新项目真正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我在首钢园工作的六年间,最有意思的经历是发现在石景山打车遇到的大部分司机都是首钢转产出来的。刚开始他们得知我去首钢园,就很警惕地问我,“你去干什么?那早就没东西了!”后来奥组委进驻之后,他们就打探,“你也是去奥组委吗,现在有什么变化?”最近再来的时候,他们的语气完全变了,多了一分自豪,“首钢园里面全改了,变得可好玩了,你有没有去看过?”
(实习记者徐胜、印柏同对此文亦有贡献)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
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加密切关系的关联。然而在当下,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审美、功能、权力意识都相对薄弱。我们期望借此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设定为“重建联结”,以回应在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更多有关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评奖及相关活动进展,请关注“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站(http://cityaward.lifeweek.com.cn/)、“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及微信。最终优胜奖将在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现场揭晓。
END
更多关于三联人文城市奖及下设活动信息,请点击下图,进入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