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1)

《红楼梦》这部中国最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通过曹雪芹的笔触,向读者还原展开了贾氏家族华丽奢侈的王候之家富丽生活长卷,其中频频出现了当时十分珍罕的洋玩意儿,虽然在今天都是普通物件,但在当时,却是绝对的奢侈品,也只能贾家这种大富之家才能出境入戏。

下面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洋玩意儿。 

挂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日用品之一,但如果说早在《红楼梦》时代,也就是曹雪芹生活的康雍乾时代(康雍乾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也),这种颇有现代感的物品就已经成为大户人家的日常摆设了,您会不会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呢?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2)

但事实的确如此,如若不信,请您翻到《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中间段落------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老老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

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在凤姐和贾琏屋里,让刘姥姥感到神奇莫测的那个东西自然就是咱们再熟悉不过的挂钟,可是有一个细节问题笔者实在搞不明白,《红楼梦》里是按十二生肖来计时的,比如子时、卯时、午时、酉时等等,不知当时的钟盘上是怎样划分时段的。

和挂钟一样,眼镜好像也是近一两个世纪才有的物品,但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让你我又一次大开眼界。实际上,最晚生活在十八世纪的贾母既有近视镜,又有远视镜,堪称荣国府的“双镜老太婆”。贾母在第五十三回中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近视镜。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3)

当日正值“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 眼镜匣子。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 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看远处戏台上的演出用的眼镜当然是近视镜,而看眼前的美人所需的眼镜则是远视镜,也就是中老年常用的老花镜。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4)

贾母带着老花镜仔细观看的美人是谁呢?尤二姐------贾母上下瞧了瞧,仰着脸,想了想,因又笑问:“这孩子我倒像那里见过他, 好眼熟啊。”凤姐忙又笑说:“老祖宗且别讲那些,只说比我俊不俊。”贾母又带上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肉皮儿。”

众人都抿着嘴儿笑,推他上去。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他的手来我瞧瞧。”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很齐全,我看比你还俊呢。”聊了挂钟、眼镜这些用的,咱再说说吃的和喝的。

牛奶、酸奶、奶酪好像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之交才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饮品的,但是两百多年前写成的《红楼梦》里已经有人在喝这一类的饮品了。

请看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的一段描写:李嬷嬷又问道:“这盖碗里是酪,怎么不送给我吃?”说毕,拿起就吃。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回来又惹气了。你老人家自己承认, 别带累我们受气。”李嬷嬷听了,又气又愧,便说道:“我不信他这么坏了肠子! 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5)

那么,酥酪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奶制品呢?酥者,酥油也,即从牛奶或羊奶内提出来的脂肪;酪者,用牛、马、羊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也,酥酪则应该是加了酥油的酸奶。酥酪在《红楼梦》时代绝对是物以稀为贵的高端食品,所以,宝玉要留一碗给他的首席丫鬟袭人,没想到却被他的奶妈李嬷嬷给吃了,宝玉知道后本来又要大发脾气,亏得袭人好言相劝才免去了一场争端。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6)

李嬷嬷虽然敢仗着年龄和奶妈身份抢吃酥酪,有一种食品她应该没有胆量染指,那就是“猴头燕窝鲨鱼翅”中的燕窝。

红楼梦贾宝玉家爵位怎么来的(红楼梦中令你我大开眼界的进口洋玩意儿)(7)

燕窝是指雨燕目雨燕科的部分雨燕和金丝燕属的几种金丝燕分泌出来的唾液混合其他物质所筑成的巢穴,属于极为高端特别奢华的稀有食品,主要产于东起菲律宾西至缅甸沿海附近荒岛的山洞里,产量和质量都以印度尼西亚为最高。尽管燕窝属于来自外国的进口食品,荣宁二府的太太小姐们却是可以随时享用的,贾宝玉家族的豪富于此可见一斑,金陵府护官符上的那几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