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北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1)

《浣溪沙》是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又要向“龙王爷”谢雨,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东坡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书、画领域造诣颇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大有研究。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2)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浣溪沙》上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3)

行经枣树之下,枣花纷纷飘落身上和头巾之上,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缭绕在村南村北。古老的柳树底下,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柳荫下叫卖黄瓜。


《浣溪沙》下阙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4)

路途遥远,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我觉得有些困乏又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询问可否讨碗茶喝?


祥和乡村

这里,有枣花簌簌落下,有缫车吱呀歌唱,有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这些农村常见的事物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东坡先生对初夏时节的农村的描写,构造出一幅生活气息浓郁、意趣盎然的农村风景画。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5)

农村自是平和又不失生动,现下已入腊月,年味渐浓的农村更具祥和的气氛,虽与东坡先生描绘的时节与景象不同,乡村的美好确是如出一辙。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6)

对于“城里人”来说,一入乡村,往往为清新的空气所感叹,为错落的田野而抒怀,为热情的乡民所感动。对于“外出返乡者”而言,未入乡村,满眼已皆是归途,缭缭上升的炊烟、整齐码放的谷垛、摇尾相迎的狗子……老家,是多少外出求学、求生者的心之所系,心之所往。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7)

新农村建设下,乡村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无论是外来造访者还是归人,记得以和谐的方式进入乡村,勿要破坏乡村的祥和。正如东坡先生那样,即使“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也记得“敲门试问”,谦和有礼。

苏轼食荔枝二首(牛衣古柳卖黄瓜)(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