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映象网

“嗨,您猜怎么着,老北京起来就好这一出。就这一口,那是盖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位北京的“爷”,凭借老北京美食题材的吃播小视频,火了,也争议四起。

“这能代表老北京吗?”许多网友发出质疑。北京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爷”,也采访了土生土长的北京大爷大妈和民俗学家,对吃播中的老北京,他们都有各自的看法。

热议:老北京没有路,全是地道

“哟,这不是猴爷吗!给您请安了!”一段标题为“老北京偶遇行礼”视频里,一个穿着T恤的年轻人,单膝下跪给面前的“猴爷”行了个礼。“猴爷”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但穿的却是盘口对襟衣,头戴瓜皮帽,全然不像这个时代的人。评论区里,有网友大呼“我这是穿越了吗”,还有人则是看起了热闹:“老北京人都这样吗?太地道了!”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1)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2)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3)

这几位“爷”的视频,虽然总是在介绍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们夸张的语气和神态。不管是吃炒肝、卤煮,还是韩餐、炸鸡,他们都会用“真地道”“盖了帽了”来形容。有观众忍不住调侃起来:“老北京没有路,全是地道。”还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视频素材剪辑到一起,做成了名为“老北京地道战”的搞笑游戏。

受其影响,一些明显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着纯正的东北话介绍从未在北京流行过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场面既滑稽又尴尬。

老年人:这些人代表不了老北京

“这不是在宣传老北京,这是在抹黑老北京!”72岁的尹宏林显得有些生气。老尹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平时街里街坊见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气气的,语气也比较平和。而在视频里,这些博主跟别人说话,要么吊着嗓子,要么拿腔拿调,这也让老尹十分无奈。“我最担心的,是年轻人看了视频,以为老北京人说话做事都是这样,其实根本不是。谁没事天天这么说话?流里流气的,跟痞子一样。”至于视频里老北京提笼遛鸟的状态,在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尹说,身边的北京人,“还是踏实肯干的多。”

同样在胡同住了几十年的老北京刘燕,对于这些视频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说视频的风格有多夸张,多脱离现实,就连里面展现的理儿和规矩,也有好多是错的。”比如,其中一个博主拿糖油饼蘸炒肝吃,这在刘燕看来就“很不地道”,因为一般是包子才能蘸炒肝。还有的博主,正吃着炸酱面,别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里。“我小时候要这么干,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还有的博主,一面介绍着老北京的习俗,一面吧唧嘴吃着饭。刘燕表示,连这种最基本的素质都没有,怎么好意思拍视频去介绍老北京呢?

最让刘燕生气的,是一些博主“自己发明”的老北京吃法。一名博主称,“老北京烤鸭讲究武吃”,说着就把甜面酱洒在了整只烤鸭上,抱起鸭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后还拿起荷叶饼擦起了嘴。刘燕表示,说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馆倒是有一种武吃的吃法,但从没听过武吃烤鸭。“这也太恶心了,哪有这么吃的?”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4)

专家:老北京文化不拘泥于这些形式

“我无意间看过这些视频,我觉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于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专家、美食家张燕军说,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种包容,“不管是饮食、礼仪还是说话方式,我个人认为,不是为了北京而北京,绝不是装腔作势。”

“我家是好几代都在北京,我觉得我说话,没像他们那样,有所谓特别的北京味儿。”他认为,博主们应该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多介绍比较少见的老北京特色,“现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这些,外地人都知道的北京东西,真正需要挖掘的,很少有人介绍。”

张燕军还表示,老北京的价值取向是比较平和的,不是为了流量就博出位。

猴爷:我有演的成分

在朝阳区高碑店一个民俗文化园区内,记者看到了猴爷小视频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小桌。天冷风大,小桌上满是灰尘。就在小桌后面的小店里,猴爷正接着电话。“欢迎欢迎,我这马上完,你们先看看。”这时候的猴爷,说话腔调和小视频里不一样,没有故意拿着腔调。

这是一个古玩店,猴爷本行就是做古玩生意,而且主要销路是走网络。等挂了电话,猴爷拿手机翻他最早的视频。“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介绍我自己的工作。”视频里,猴爷在介绍文玩常识,一股“国宝档案”的气息,没有现在经常用的“盖了帽了”。这样的视频,“没人看”。数据显示,每个视频,只有七八万人次观看量。可每次“老北京地道战”,几百万人次观看。“做什么总得做好吧,我也是后来才明白小视频应该怎么做。”他说,必须要让观者产生分歧,“太平淡,真没人看。”

猴爷说自己不会做饭,对吃也没什么研究,吃的都是外卖,但是餐具都是店里的古玩,“我想带这些”。新增的粉丝,极少有能看出来餐具是古玩的,但因为粉丝数量庞大,“一百个人里头能有一个看出来,我就值了”。

现在,猴爷已经在视频里带货,卖食品。他坦承自己这一年来,因为小视频的火热传播,已经有了收益。“我们出来干活,不就是为了挣钱,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吗?做小视频挣钱,我承认。视频里带货,是人家出钱请我,是生意。”正说着,猴爷定睛看向柜子顶,“嘿,找了一天了,这个虫,找着了。”他起身登高,小心翼翼把虫用手护着,重新装回葫芦里。

“我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人,我喜欢的是这些传统的东西。”他不否认自己红了,但是没扔下本职工作,因为忙着古玩生意,最近的视频反而少了,“互联网时代,网红这种符号是很短暂,绝对有不火的时候。所以,我不可能把生意扔了,全身心做这个。”

对网上的讨论、批评甚至攻击,猴爷说自己不在乎,而且猴爷这个形象、服装、腔调,“有演的成分,绝对有。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有人喜欢发弹幕骂里面的角色,我就笑笑。”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5)

对话:夸张的演绎才会得到关注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小视频的?

猴爷:我拍这些已经有五六年了。一开始就是介绍古玩,介绍我的事业,去各地收藏品。五六年下来,粉丝三万多。后来2020年疫情期间,没法出京,货也卖完了,没事干,就拍了一段在雪地里吃早饭的,没想到火了。后来,我发现正儿八经说古玩没人看,就这种夸张的演绎,有人看。粉丝现在涨到九十多万。

记者:您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视频风格夸张、有争议甚至争吵,是不是提升流量的必然手段?

猴爷:肯定是,没有争议就没有热点,没有热点就没有人参与,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记者:看了视频之后,很多外地网友表示不理解,北京网友也表示猴爷说话、吃东西的方式不能代表北京人,您怎么看?

猴爷:我跟家,跟我媳妇都做不了主的人,我代表不了任何人,对号入座不是我的事。当然,视频里面需要添加一些佐料,我觉得能让这些东西,变得更让人接受。

记者:可不可以说“猴爷”是一个人设,是一个演绎的角色?

猴爷:绝对是这样。

记者:您的流量已经变现了吗?

猴爷:已经变现了。

记者:您也曾经说过,对您本人的攻击无所谓,但是也有底线。

猴爷:对,对我攻击无所谓,因为我做出这种行为让你很不满,你也许可以吐口水,但是请你尊重你自己,咱们都是爹妈养的,互相尊重对方的长辈。

小寒:老北京的寒冬饮食生活

小寒是农历年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数九里的第一个节气,处于二九末至四九初之间,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有“冷在三九”“小寒胜大寒”等说法。动物总比人先感知到气候的变化。小寒三候“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说的是大雁因北方阳气已动、为躲避南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而准备向北迁徙,喜鹊感受到阳气而开始为来年修筑巢穴,雌雄雉鸟感受到阳气而开始一同鸣叫。小寒时节,阳气逐渐上升,但气温并没有很快随之升高,因此人们为了确保顺利过冬,总能找到一些御寒的好办法。

北京作为一个北方城市,自然也面临着隆冬严寒的考验。“中国人馋,也许北平人比较起来更馋。”北京这个在梁实秋看来“更馋”的城市,在应对寒冷方面首先体现在饮食上。在小寒节气,民俗君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北京人在寒冬喜爱的那些美食。

热乎又热闹的御寒“大餐”:涮锅子

数九寒冬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乎又热闹的涮锅子,是很多北京人过冬的选择。崔岱远在其《京味儿》一书中就讲述了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对涮锅子的记忆。北京人在吃上是很讲究的,就涮锅子而言,数九里每个“九”的第一天和九九的最后一天都要吃涮锅子,每次涮锅的食材都不能重样,如一九第一天是羊肉锅子,九九最后一天是“一品炉肉”锅子,中间还有山鸡锅、白肉锅等各种锅子。此外,肉的选用、碗底儿(即蘸料)的调配、锅子的选用、汤底的制作、下锅的程序也都有讲究。

最常见的涮羊肉只是众多涮锅子中的一种,但也是最受欢迎、最实在的,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最爱。涮羊肉也有讲究,地道的吃法是用铜锅来涮,要用炭火烧,肉用口外(张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牛羊肉不能混在一锅涮,说是混在一起的话,汤就不好喝了。崔岱远和唐鲁孙都谈到,机器切的肉片“吃到嘴里木渣渣的、没一点活泛劲儿”,不如师傅切的肉片。从中医角度来看,羊肉性温,冬天吃涮羊肉是适宜的,能起到温补的作用。东来顺、西来顺、同和轩、两益轩等都是北京人较为认可的涮锅子去处。此外,还有家庭简便涮羊肉的吃法:“锅塌儿”,即用砂鼓子涮肉(注:北京门头沟斋堂产,砂锅的一种,带盖儿,膛大且深,炖肉不走气,熟得快,容量多),并在锅边烤上几块发面饼就着涮肉吃。如此看来,涮锅子可真真是北京人心头挚爱的美食。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6)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7)

冬季当家菜:大白菜

冬储大白菜是北京人对于冬天的味蕾记忆和情感记忆,是北京人迎接冬天的惯用方式,在北京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因其亲民的价格和易储存的特点,有着广泛的消费群体。老北京人曾有这样一种比喻:“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汪曾祺也曾在《五味》一文中感叹北京人对大白菜的依赖:“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白菜有多种烹饪方法,什么部位做什么菜都有讲究。其中最受崔岱远喜爱的是醋熘白菜。除了醋熘白菜,还有一道具有北京特色的白菜做法:芥末墩儿。据说,芥末墩儿是老舍家的名菜,这也是年节的一道爽口凉菜。此外,还有熬菜、腌制、做馅、凉拌等多种白菜常见吃法。正因为大白菜有多种吃法,还耐寒耐储存,因此成为冬储菜中的“老三样”之一(甚至是首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冬季蔬菜市场的丰富,大白菜作为冬天餐桌上的主角逐渐被其他蔬菜所取代,从“当家菜”转变为“平常菜”,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居住环境的变化也无法为冬储大白菜提供足够的空间,但大白菜在北京人的记忆中仍是冬日里满足味蕾不可或缺的菜品。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8)

冬日里的甜蜜珠串:糖葫芦

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中说过:“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不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可见,糖葫芦是冬日里的甜蜜记忆。关于它的由来,有一个顺口溜:“半膘子,吴大少,卖糖葫芦是玩票。”据说清末民初,一位吴家大少爷仿照庙会上的大糖葫芦自创了蘸满糖液、塞满馅料、馅上嵌入瓜子仁组成的花样的冰糖葫芦,并开始做起了买卖,虽然赔本,吴大少爷也不在乎,但生意不错。后来他家道中落,凭此开店维持生计,其售卖的冰糖葫芦逐渐享誉京城。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9)

据《一岁货声·除夕》记载,清末时期的糖葫芦有十余种: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和胡桃仁、白海棠生熟二种、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干、橘子、荸荠。卖糖葫芦比较有名的有九龙斋、信远斋、一品斋,而样式最全的,还属东安市场大门正街的“隆记”。唐鲁孙在其《北平的甜食》中就记录了“隆记”的大山里红嵌豆沙馅和瓜子仁、去皮的荸荠果、沙营葡萄夹金糕三种糖葫芦,光看文字就让人垂涎欲滴。糖葫芦有三种,但喜欢吃糖葫芦的梁实秋认为,“裹麦芽糖或糖稀的不太好,蘸冰糖的才好吃”,且“唯以‘山里红’为正宗”。山里红是温性食物,适宜在冬日吃。《燕京岁时记》说:“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

又暖又甜的亲民小吃:烤白薯

冬天是吃烤白薯最好的季节。徐霞村在其《北平的巷头小吃》中就认为北京的烤白薯是“肥、透、甜”的。肖复兴将其称为“最平民化的食物”,既暖手又暖胃,价格不贵,还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等功效(《本草纲目》)。《燕京岁时记》里就说:“白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铁桶是卖烤白薯的“标配”,有用车推的,过去也有用担子挑的,如今北京街头也能经常遇到。“栗子味儿的烤白薯”是商贩们最常见的吆喝,也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名词。是不是真的能吃出栗子味儿不太好说,但以当令的栗子来比附,是一种吆喝的艺术。

博主吃北京美食(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争议)(10)

白薯除了“烤”的,还有“煮”的,也称“烀白薯”,不过现在不多见了。二者的区别不只在于做法,对白薯的选择也有不同。烀白薯比烤白薯更便宜,是从前穷人饱腹解馋的美食。锅底的烀白薯皮上会粘上一层糖稀,是这锅烀白薯中的上品,《北京岁时记》就记载:“都人冬天多担锅卖此者,至锅底带汁者味佳。近又烤熟卖者,亦佳。”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种冬日美食,北京还有如糖炒栗子、冻柿子、冻酸梨、冻海棠、冻豆腐、腊八粥、腊八蒜等冬季节令食品,这些寒冬美食不只是人们应对寒冷的方式,更是体现出漫长冬日中的一种积极心态。过了小寒,春天又近了一步。作者 李嫣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游新闻 )

文章关键词: 责编:邵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