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一、概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痰饮的辨证治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痰饮的辨证治疗(痰饮的病因病机)

痰饮的辨证治疗

痰饮

一、概述

1.痰饮的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痰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盲。

2痰饮的源流(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如(素问·经脉别论)?臼:“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又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湿下”等,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湿邪淫溢,可发生停饮之病。这些论述,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又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孙思邈,《千金要方·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立论悉本仲景,而法方则颇有发明,如治胸中痰僻,用吐法以祛其邪;治“辩饮停结,满闷目暗”,用中军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桔梗)以温下。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如(济生方·痰饮论治》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气滞津凝则生痰饮,甚为精辟。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清·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3.{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论述、分类、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

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胸腔积液:中青年患者为主,结核病患者尤其常见,积液量少于300ml时症状多不明显;若超过500ml,患者感到胸闷,局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根据应影像学检查、B超可协助诊断。

二、病因病机

1.痰饮的常见病因.(1)外感寒湿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2)饮食不当凡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3)劳欲所伤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亦可停而成饮。若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

2.痰饮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宜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焦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若联系到五脏,痰饮之生成则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气,肺气有宜发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若因肺气失宜,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脾居中州,而脾主运化,有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若因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肾为水脏,处下焦,主水液的气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因脾阳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

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绵难愈,亦因外感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痰、饮、水、湿的鉴别四者皆由外感、饮食、情志和脏腑虚弱,导致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失司,水液输布代谢失常而成。稠浊者为痰,随气机无处不到;饮为阴邪,随机体之虚而停积于某些局部;水属至阴,泛溢于机体内外;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患痰难于速愈,且易生寒热。

3.悬饮与胸痹的鉴别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4.溢饮与风水证的鉴别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5;支饮与哮病的鉴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6.支饮与喘证的鉴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症,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7.支饮与肺胀的鉴别二者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

四、辨证论治

1.痰饮

(1)辨证要点①辨标本的主次: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停聚,无论病之新久,要根据症状辨别二者主次。②辨病邪的兼夹: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肠间气滞。

(2)分证论治

①脾阳虚弱[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人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法]温脾化饮。[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常用药:茯苓、桂枝、甘草、白术、半夏、生姜等。

②饮留胃肠[症]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法]攻下逐饮。[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药:甘遂、半夏、白芍、蜂蜜、甘草、大黄、葶苈、防己等。

2.悬饮

(1)辨证要点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宜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2)分证论治

①邪犯胸肺[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法]和解直利。[方]柴枳半夏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等。

②饮停胸胁[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法]泻肺祛饮。[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常用药:葶苈、桑白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壳、茯苓、泽泻、甘遂、大蓟等。

③络气不和[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法]理气和络。[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常用药: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当归、沉香等。

④阴虚内热[症]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法]滋阴清热。[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地骨皮等

3.溢饮

(1)辨证要点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肉,寒水相杂为患。如宿有寒饮,复加外寒客表而致者,多属表里俱寒;若饮邪化热,可见饮溢体表而热郁于里之候。

(2)分证论治.

表寒里饮[症]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法]发表化饮。[方]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

4.支饮

(1)辨证要点多由受寒饮冷,饮邪留伏,或因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此证多晕发作性,在感寒触发之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2)分证论治

①寒饮伏肺[症]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润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法]宜肺化饮。[方]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厚朴、苏子、杏仁等。

②脾肾阳虚证[症]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子、黄芪、怀山药、炙甘草、白术、苏子、干姜、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山萸肉等。

5.本病的总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成。同时还应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

6.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1)痰饮脾阳虚弱:水饮内阻,清气不升而见眩冒·、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猪苓;脘部冷痛,吐涎沫,为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心下胀满者,加枳实以开痞。

(2)悬饮①邪犯胸肺: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胁痛甚者,加郁

金、桃仁、延胡索以通络止痛;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与半夏、瓜蒌合伍以苦辛开痞散结;身热盛汗出,咳嗽气粗,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以清热宜肺化痰。②饮停胸胁: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3)溢饮表寒里饮: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有发热,烦躁,苔白而兼黄,加石膏以清泄内热;若表寒之象已不著者,改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水饮内聚而见肢体浮肿明显,尿少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饮邪犯肺,喘息痰鸣不得卧者,加杏仁、射干、葶苈子。

(4)支饮①寒饮伏肺:无寒热、身痛等表证,见动则喘甚,易汗,为肺气已虚,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不宜再用麻黄、桂枝表散。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白芥子、莱菔子以泻肺通饮。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加甘遂、大戟峻逐水钦,以缓其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面腻,脉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者,当行水散结,补虚清热,用木防己汤加减。水邪结实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导水破结。若痰饮久郁化为痰热,伤及阴津,咳喘咯痰稠厚,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用麦门冬汤加瓜蒌、川贝母、木防己、海蛤粉养肺生津,清化痰热。②脾肾阳虚;痰涎壅盛,食少痰多,可加半夏、陈皮化痰和中;水湿偏盛,足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可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湿;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央实之候,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五、调护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