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在菜区,它主要为害番茄、茄子、豇豆、大葱、苋菜、甘蓝、南瓜等,以幼虫蛀食作物的蕾、花和果实,也为害嫩茎、叶和芽。花蕾受害后苞叶张开,2~3天后脱落;果实受害后,被蛀空或形成孔洞。该虫为害后,常见蛀孔及虫粪,田间为害状明显而易于识别。

西瓜是棉铃虫的寄主植物之一,但棉铃虫很少在西瓜上严重为害。笔者于2019年秋季发现棉铃虫为害北京棚室西瓜,对花蕾和嫩瓜蛀食严重,现将其发生为害状况、可能原因分析及防控技术简述如下。

1 棉铃虫在北方地区的发生为害

棉铃虫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幼虫期最为常见。成虫(俗称蛾子)体长约15mm,翅展12~39mm(图1);卵为半球形,顶部隆起较高(图2)。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1)

图1 棉铃虫成虫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2)

图2 棉铃虫的卵散产

以蛹在寄主作物根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多产卵在小麦、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从而引起为害。

成虫白天喜欢栖息在叶背或蔽荫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花蜜来补充营养,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有明显的趋光性和趋嫩性。

棉铃虫卵散产,单雌产卵量可超过1000粒;生长到2龄幼虫期,开始蛀食作物的花朵、嫩枝、嫩蕾和果实等;4龄以后进入暴食期,田间为害状明显。

2 棉铃虫在北京西瓜上的为害

笔者于2019年8月下旬在北京市海淀区试验基地的塑料大棚内发现棉铃虫严重为害西瓜。田间调查发现,棉铃虫为害有三个特点:

第一,仅严重为害西瓜,同一大棚内的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均未受害;

第二,棉铃虫对不同西瓜品种的嗜好性和为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椭圆形的西瓜为害率高达40%,对圆形西瓜的为害率接近20%;

第三,棉铃虫主要为害西瓜的花蕾和幼瓜,花蕾被蛀透,花蕊被取食(图3),幼瓜被蛀食严重,单个幼瓜上蛀食孔最多可超过10个,幼虫为害后在蛀食处留下粪便,污染果品(图4、5),表现其喜“钻蛀”的习性。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3)

图3 棉铃虫为害西瓜的花蕾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4)

图4 棉铃虫幼虫及其在幼瓜上取食造成的蛀食孔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5)

图5 棉铃虫钻蛀幼瓜取食为害状

被棉铃虫幼虫蛀食后的幼瓜呈畸形(图6、7),完全失去商品价值。此时田间发现的棉铃虫均为低龄幼虫,未见高龄或老熟幼虫。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6)

西瓜爬蔓期病虫害怎样防治(秋季棉铃虫为害棚室西瓜)(7)

图6、7 棉铃虫钻蛀取食幼瓜造成果实畸形

3 棉铃虫发生原因分析

根据以往调查及田间发现,北方地区棉铃虫在瓜类作物上的为害较少,更多是在番茄、苋菜、甘蓝等作物上为害。初步分析2019年棉铃虫在瓜棚内严重为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第一,棉铃虫为杂食性,葫芦科作物也是其寄主,此时西瓜正值花蕾期和幼果期,适合其取食和为害;棚室周边种植有甘蓝和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但调查并未发现棉铃虫为害,可能是因为棉铃虫产卵盛期与瓜田的花蕾、幼瓜期吻合,吸引其种群直接产卵在瓜果和花蕾上,幼虫孵化后造成为害。

第二,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左右,适合于偏干旱的环境条件;根据文献报道,北京地区8月应是第3代棉铃虫的发生时间,此时北京外界温度22~30℃,降雨量较少,利于棉铃虫卵的孵化,也具备适合其繁育的适宜条件。

第三,棉铃虫有很多种类的天敌,例如寄生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蛉悬茧姬蜂、中红侧沟茧蜂等〕和细菌、真菌、病毒。据报道,在北京郊区的菜田,第一代幼虫的被寄生率一般为28%~37%,第2代棉铃虫卵被赤眼蜂寄生的个体比率可高达51%。但本次调查的西瓜是塑料大棚内栽培,保护地内缺乏自然天敌,也有利于棉铃虫顺利建立种群和为害。

4 棉铃虫防控技术农业防治

棉铃虫田间为害症状明显,可结合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人工摘卵和幼虫;棉铃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因此在棉铃虫发生严重的地段,可以在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细耙,直接杀死越冬蛹,或破坏蛹室,使蛹难以羽化,可明显降低下代发生量;在易于发生棉铃虫的瓜田周边,种植芹菜、胡萝卜、洋葱等蜜源植物,以诱集棉铃虫第1代成虫,之后喷洒高效化学杀虫剂进行集中杀灭。

物理防治

可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来监测和诱杀棉铃虫。研究表明,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且与黑光灯、高压汞灯相比,所诱集的益害比最低,因此可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防治

可在田间悬挂棉铃虫性引诱剂诱杀雄蛾。使用性诱剂时,可采用水盆诱捕器或特异性诱捕器,按照厂家推荐剂量使用,每20~30天更换一次诱芯,同时应注意隔2~3天清理一次水盆中的棉铃虫成虫,并及时补水。性诱剂诱杀方法在大面积连片统一使用时效果较明显。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选择保护和释放草蛉、赤眼蜂、小花蝽等自然天敌。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时,通常在棉铃虫产卵的始、盛期连续放蜂2~3次,每次每亩放1.5万~2.0万头,也可根据卵量而定,发生量大时可多放几次;

另外,在棉铃虫幼虫盛孵期至二龄盛期也可选择使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6000IU/μL),每亩用量400~500mL;也可在使用时加入推荐剂量1/5~1/3的化学杀虫剂,以提高杀虫效果;或采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mL悬浮剂,每亩用量50~60mL,兑水进行喷雾,施药适期为产卵高峰期。

化学防治

据报道,目前棉铃虫对多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例如,华北、华东地区的棉铃虫对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呈上升趋势,抗性倍数超过20倍,其中山东滨州地区对菊酯类药剂抗性超过20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局部地区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因此,药剂选择应在抗性监测基础上合理进行。

另外,棉铃虫是一种钻蛀性的害虫,需要密切监测,抓住其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盛期进行施药防治,等到蛀入果实内再施药,防控效果将显著降低。

可选用的化学药剂种类及其每亩用量如下: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0~80mL,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9.3~24mL,或6%甲维·氟铃脲32~36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14mL,或5%氟啶脲乳油110~140mL,或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5~20mL,或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40mL。田间兑水喷雾使用,每7天施用1次,连续施用2~3次。药剂轮换施用。

来源:本文摘自《中国蔬菜》第10期文章“北京秋季棉铃虫对西瓜的为害及其防控”。作者:王少丽 王怀松 张友军 顾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