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晚,冰火相约,点亮世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飞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中空开放的形态、内外飘带的萦绕……“飞扬”集传承与创新为一体,传递出“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相知相融”的美好愿景。

艺术设计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保驾护航。为展现冬奥火炬灵动飘逸的美感,“飞扬”一改过去采用金属隔断“奥运圣火”与火炬外壳的设计,而是以火炬外壳为容器,将“奥运圣火”直接置于其中燃烧,这也就意味着火炬外壳必须能够耐住800℃氢气燃烧的高温。

“奥运火炬要做到‘轻、固、美’,首选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不过,尽管碳纤维本身是耐高温的,但做成复合材料后,配套用的树脂很难承受这么高的温度。”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说。3个月时间,无数次调整,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简称“上海石化”)科研人员撸起袖子攻坚克难,与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协同努力,成功破解火炬外壳在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应用的突破。

如今,圣火“飞扬”,温暖人心,上海石化党委也依然以党建为引领,飞驰于新材料研发创新的康庄大道上,只为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创新照亮更美好的生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立足新材料,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石化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更是一部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和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继承发扬史。

1971年夏天,毛泽东南下视察,途经长沙时,他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放假,让大家到街上走走,顺便做点社会调查。一位工作人员回来后给毛主席看他买的“的确良”裤子。这种裤子不用熨烫,十分挺括,还不用布票,但工作人员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才买到。

毛主席听后很惊讶:老百姓喜欢“的确良”,为什么不能多生产点?原来,那时候我国没有生产技术和设备,市面上“的确良”面料只能通过进口渠道获得,一衣难求。“解决八亿人民穿衣难”问题,刻不容缓。

1972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四川等四省市各引进一套化纤技术成套设备,金山工程也由此而来。当时,金山卫仍是一片荒滩,要想在此建成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谈何容易?然而,凭着一股子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担当,上海石化党员干部冲锋在前,5万民众把蕴藏于大庆精神中的红色精神血脉在杭州湾北岸的滩涂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头顶蓝天、脚踩烂泥、人拉肩扛、围海造堤,不占用一亩农田,硬是筑起了一座理想中的“石化城”。

“猪公馆”见证了金山海岸线的变迁。1972年夏天,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筹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正在临时搭建的芦席棚里开展工作。由于建设需要,不远处的养猪场搬迁,腾出砖瓦结构的猪舍,条件比芦席棚稍好。略加清扫整修,1973年初,“猪圈”被改造成了办公室兼宿舍,第一批搬入的建设者笑称其为“猪公馆”。此后10余年间,许多石化早期建设者都曾在此居住。

时过境迁,曾经的“猪公馆”早已人去楼空,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团结进取、忘我献身”的金山精神却代代相传。从当年落实“穿衣工程”“丰衣工程”,助力终结“布票时代”,到如今研制出48K碳纤维、高密度聚乙烯黑色管道料;从当年仅用74天就建成1根150米高的烟囱,到如今现代化厂房林立,生产向数字化、清洁化稳步转型,上海石化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与传承金山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上海石油化工技术产业化(向能源化工及新材料高地进发)(1)

一组数字道尽“奇迹”。上海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由国家拨款21.87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68‰。49年来,上海石化实现了“金山效益”,累计利税超过2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100余座“金山”。

在此过程中,上海石化也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反哺上海,不遗余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一方面,立足金山“两区一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吸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上下游企业集聚金山,助力打造“上海湾区”新增长极;另一方面,广泛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化工产品和“化工解决方案”,并与金山各大产业园区、研究院所、公共卫生机构等紧密合作,擦亮“上海制造”金字招牌,激活长三角“滨海秀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最吃劲的关头,上海石化展现国企担当,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攻关小组,在短短12天时间里对既有生产线进行了15轮改造,成功实现熔喷布专用料核心指标“熔融指数”从30到1500的飞跃,为国内口罩供应走出“紧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2021年,上海石化制定《上海石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明确38条具体行动项,截至目前已完成22项。同时,根据企地共建街镇公益项目需求清单,落实共建公益项目48项,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金山区委、金山卫镇、山阳镇、漕泾镇、石化街道、金山海关等开展联组学习活动,进一步密切企地关系,进一步增强周边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年磨一剑,破壁“卡脖子”技术难题

2018年春节,当大多数企业正欢度佳节时,上海石化4号聚乙烯(PE)装置却开足马力,生产牌号为YGH041T的高密度聚乙烯黑色管道料(简称“黑料”)。7天长假,6000多吨用来制造燃气管道的“黑料”被一抢而空。

这一刻,上海石化等了16年。

2002年,上海石化4号聚乙烯装置建成投产。这套装置采用世界一流的北欧化工“双峰”工艺,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同类工业化装置。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套装置该如何使用?

回忆起4号聚乙烯装置开车初期,现上海石化塑料部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陆秋欢感慨万千。“双峰”工艺是国内首次引进,没有任何先例,也没有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上海石化塑料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组织精干力量潜心钻研,在反复调试中吃透全部工艺技术。很快,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黑料”。

与金属管道相比,聚乙烯“黑料”具有质量轻、耐腐蚀、抗蠕变、易加工、刚韧平衡性好等特点,是城市燃气管道、城市供水管网等工程用管道的重要原材料。不过,国内“黑料”生产技术起步较晚,“黑料”市场又长期被进口产品所垄断,竞争形势十分严峻。一番搏杀,国内其他企业纷纷退却,只有上海石化独自站在了擂台中央。

上海石油化工技术产业化(向能源化工及新材料高地进发)(2)

PE100等级认证是第一道关卡。根据国际质量标准,管道埋地后长期耐压性必须达到50年的使用寿命。在认证时,通常采用“加速测试”,即在恒温恒压下,管道必须能够在1万小时保持不破才能够达标。

“长期耐压性测试是PE100等级认证中的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我们隔三岔五就会给瑞典的认证机构发邮件,确认测试进程。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频繁地沟通?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第一次做测试,中途失败的代价又很大,大家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陆秋欢说。

“现在不会了,再也不会这么紧张了。”陆秋欢补充道。

“熔垂”现象是第二道关卡。2015年,上海石化成功通过标准更为严苛的国际权威组织PE100 认证,下一步,翻越大口径“黑料”这座大山势在必行。不过,管道越粗,对“黑料”的性能要求越高。再加上“黑料”在热熔状态下受重力作用会发生“熔垂”现象,管壁容易变得厚薄不均,影响管道质量安全,因此,以往制造800毫米以上大口径管道时,国内其他企业或选择进口,或使用传统的金属或多层复合管材,成本很高。

以党建为引领,以前期研发经验为基础,上海石化再次吹响“冲锋号”。经过对熔融指数、拉伸强度等核心工艺指标的不断优化后,首批达标大口径管道用“黑料”顺利问世。从市场的不屑一顾,到被用户争先抢购,上海石化“黑料”产品十年磨一剑,成功突围。

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碳纤维产品。碳纤维是腈纶产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唯一方向,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然而,碳纤维技术壁垒森严,长期以来仅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20世纪90年代,国内碳纤维项目几乎停滞,国内碳纤维市场长期依赖高价进口。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上海石化作为国企,有责任去攻破国外技术封锁,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说。

2007年,碳纤维技术正式在中国石化立项,上海石化走上了自主研发碳纤维技术的道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一片反对声中,上海石化没有选择国际主流的有机溶剂法进行研发,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既不模仿别人、别人也难以模仿的全新路径——无机溶剂法,硬是铆着一股劲实现创新,成功研制出12K原丝,完成破壁。

上海石油化工技术产业化(向能源化工及新材料高地进发)(3)

2018年,上海石化再次实现突破。经过聚合、纺丝、牵伸“热身”,再入氧化碳化“炉烤”,48K大丝束碳纤维一身黑亮“破炉而出”,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为进一步推动新材料研究,上海石化还于去年成立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形成碳纤维工程化成套技术,助力打造“碳谷绿湾”特色产业园和长三角区域中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2021年1月,总投资35亿元的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作为上海市2021年重大产业项目之一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48K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生产,一举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推动在风电、汽车等更广泛应用领域的发展。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守护城市碧水蓝天

现在,于上海南站乘上“金山小火车”,仅半个小时的工夫,就可抵达金山卫站。“道路宽敞而整洁,环境优美而宜居,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金山居民刘欣妍说。

她是土生土长的金山小囡。说话间,她拿出一张小时候的照片:“这是十几年前我们全家去金山海滨公园游玩时拍的合照,背景的天空一片灰蒙蒙,海水也不甚澄澈。前年,我再次来到城市沙滩,脚下是金色细沙,眼前是清澈海水,海风习习,空气清新,可享受了。”

改变从何时开始?从金山环境综合整治开始。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石化当仁不让成为“环保治理攻坚战”的主力军。开展生产脱硫脱硝项目、规范“三废”排放流程、加盖污水池、关停高污染生产车间……无论经济效益有多高,无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只要不符合环保要求,上海石化就立刻整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3年至今,上海石化累计投入42.7亿元用于环保事业,建设 100多个环保治理项目,并成为上海市化工行业中第一家被授予“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的单位。

全天候、全过程、网格化环保溯源管理是上海石化的“法宝”。借力数字化转型成果与环保新技术的应用,上海石化增设一批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设施,并与上海市级区级有关部门联网开展24小时实时监测,有效解决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相关问题。依托大数据,上海石化相关系统也能根据当日风向、天气、经营状况等计算出潜在的风险点位,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报警或异常,溯源小组就会立刻出动进行处置。2018年起,上海石化还持续开展“万员行动查异味”,上线内网填报平台,鼓励全体员工以“零容忍”的态度查找厂区环保问题。确认问题属实后,员工的“绿色账户”就会收到积分奖励用以兑换相关奖品。

上海石油化工技术产业化(向能源化工及新材料高地进发)(4)

VOCs溯源和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

“纵向上,我们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给自己加压;横向上,我们和兄弟企业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目前,我们很多排放指标已经远优于国家标准,这不仅是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更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我们也希望做好‘绿色化工’,破除人们‘谈化色变’的刻板印象。”上海石化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陆连海表示。

据统计,2020年,上海石化现场环境持续改善,全年厂区边界VOCs浓度累计均值99.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92%;外排废水综合达标率100%;有控废气达标率100%;危险废物妥善处理处置率100%。同年,金山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8.2%,同比提升6.6%;17个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7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石化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O2、NOX、VOC分别下降63.22%,56.24%,88.83%,71.90%及41.5%。

环境好不好,人民说了算。通过和区域党建结对,上海石化与周边街镇开展环保联合治理,邀请居民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上海石化还聘任部分居民、专业人士等担任上海石化环境监督员,截至2021年6月已累计聘任9批59人,架起了企业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切实做好社区环保工作。在每期“公众开放日”活动中,上海石化还会组织居民参观生产车间,通过“零距离接触”感受上海石化在环保方面的具体作为,截至目前已举办超过200期。

在上海石化厂区内,还有一片“桃花源”——那里绿树成荫,草长莺飞,黑天鹅、梅花鹿、鸵鸟等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一边是厂房,另一边是生态园,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介绍,这些动物是上海石化“特聘”的“环保小卫士”,同样承担着监督环保的职责。

最近,上海石化生态园内一对黑天鹅夫妇顺利孵出两只小黑天鹅。新的生命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对上海石化环保工作的认可。面向新征程,在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上海石化将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围绕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目标,积极融入集团公司“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推进“一龙头、一核心、一基地”发展思路落地,扎实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为打造中国石化上海基地作出最大努力。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俞宏浩

专题

来源:作者:俞宏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