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新闻分析:为什么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越来越依靠人工造雪
新华社记者卢星吉、张骁
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首次国际测试赛——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期间,云顶滑雪公园的造雪和场地修整能力广受国内外运动员好评。包括冬奥会在内的滑雪竞技比赛越来越依靠人工造雪,与滑雪竞技比赛所要求的场地技术规程、公平性规则息息相关。
人造雪绝非“假雪”
据可查询的记录,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首届采用人工造雪措施的冬奥会,近年来,在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等地举行的冬奥会均大量采用了人造雪。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人造雪用量达到了总使用雪量的90%。另据云顶滑雪公园场馆运行团队后勤部副主任束文介绍,在此次障碍追逐世界杯期间,云顶场馆按照人工造雪占六成、自然降雪占四成的比例进行造雪。
11月16日,一台造雪设备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片面地将人造雪视为“假雪”并不可取,对此,曾在国际雪联担任过21年自由式滑雪竞赛主任的乔·菲茨杰拉德向记者表示,水分子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不断变化,所谓造雪,只是将液态的水在低气温条件下转变为固态形式,“雪场用水造雪好比农夫用水浇灌作物,全世界的雪场都是如此,除了零星一些自然降雪十分丰富的地方。”
菲茨杰拉德还指出,近几届冬奥会前均有媒体炒作“假雪”概念,但这种报道是不负责任的。“撰写这些报道的人并没有真正咨询专家,他们也并不知道滑雪产业和冬奥会究竟是如何运行的。”
“用假新闻的方式报道‘假雪’,简直是一个笑话。”这名国际滑雪界的资深专家表示。
造雪为满足冬奥赛道雪量要求
国际雪联文件《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场地设计要求》指出,滑雪障碍追逐赛道需保证约71500立方米雪量,当这一数字加上融化系数后,将达到107200立方米。即使是面积较小的大跳台赛道,也需维持至少11000立方米雪量。
上述数字意味着在面积有限的自由式滑雪比赛场地,很难全然通过天然降雪积累如此之高的雪量。同时,由于这些赛道通常建造在地形复杂的山间,因此很难从他处搬运天然雪,运输成本亦不划算。
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正在造雪中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对于高山滑雪赛道而言,天然降雪也很难为场地供应充足的雪量。延庆赛区建设单位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场馆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吕泓佑曾向记者介绍:“即使天然降雪达到3米厚,经过压雪后也只能形成30厘米至40厘米的雪层,无法达到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所需使用的‘冰状雪’要求。按照国际惯例,近年来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均使用人工方式造雪。”
“根据国际雪联的要求,为了保证比赛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需要进行造雪。如果总是等待大自然给我们足够多的雪,那很可能就无法按计划组织比赛了。”菲茨杰拉德亦评论道。
造雪让竞技更公平
一般滑雪者偏爱在新降下的“粉雪”上滑行。然而,与这一认知相反的是,一旦高山滑雪赛道整备完成,新的降雪反倒会成为比赛的“敌人”。美国滑雪协会《赛道专家培训手册》中的规程包括及时移除新降雪:“如果晚上会下雪,那请把赛道整备工作推迟到第二天早上。”
自然产生的新降雪、融化后重新凝结的雪、长期堆积的雪等各类雪况拥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甚至雪温差异也会影响其性状。为了满足体育竞技赛事的公平性,性状稳定对雪道而言十分重要。
11月23日,运动员在训练中。新华社武殿森摄
美国滑雪协会《赛道专家培训手册》形容道:包括造雪在内的所有工作几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运动员无论出发顺序,都能享受稳定公平的赛道条件。简而言之,这种公平条件体现为——雪道足够硬。不过,将雪道变硬并非容易之事,为了方便硬化操作,赛道上的存雪本身就得具有相对稳定的物理特性。
“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材料,可以说是很难处理的。”菲茨杰拉德指出,相比起物理特性更为多变的天然雪,人造雪在被压雪、平整、注水(目的是为了形成坚硬的冰状雪)后,更容易被整备成状态一致的雪道。
瑞士联邦雪与雪崩研究机构撰写的《高山滑雪竞技雪道造雪和维护指南》亦明确指出:由于人造雪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因此最适宜用于建造雪道基层。
造雪并非“消耗”水资源
造雪并非单纯地消耗了水,所造之雪会再次回到自然界水循环中,如果对相应小流域善加规划设计,融雪将大部分回流水库之中。纵观全球雪场,多数会充分考虑水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毕竟没有经营者愿意增加成本支出。
据吕泓佑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使用的水源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山下的天然湖泊,二是山上水源循环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水池,分别收集降雨和化雪融水,实现高效率循环利用。经过长期的锤炼,高山造雪团队已经达到最优工作状态,所采用的造雪方案也经过科学研究和适当调整,实现了用水的集约高效。
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正在造雪中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另据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雪季之后的融水以及日常接收到的雨水,都将通过赛区内的天然沟道汇流收集至位于海拔900米的塘坝内,用于赛区绿化和下一雪季的造雪。同时该塘坝还可作为景观水库,是赛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