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有一个很大的争议,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面对的,那就是所谓的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没有温病,或者说伤寒包括了温病,如果伤寒包括了温病,那么治疗温病的方剂又在哪里?为什么仲景时代没有温病,或者说后世的温病怎么那么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伤寒的临床特征有哪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伤寒的临床特征有哪些(伤寒是指什么病)

伤寒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学习《伤寒论》有一个很大的争议,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面对的,那就是所谓的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没有温病,或者说伤寒包括了温病,如果伤寒包括了温病,那么治疗温病的方剂又在哪里?为什么仲景时代没有温病,或者说后世的温病怎么那么多?

笔者研究生毕业的论文就是写《伤寒论》方在温病中的运用,那个时候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已经包括了后世治疗温病的方法,但是具体的方剂还有一定的差异,多少年过去了,这篇论文的观点虽然有值得优化的地方,不过还是认为伤寒之中有了温病之法,但是不一定有温病之方。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热病有很多,其实外感性疾病有热病,内伤性疾病也有热病,这些热病都是与伤寒类似的疾病,从伤寒论中治疗伤寒、中风、温病等思路来说,《伤寒论》中包括了温病,包括了所有的热病的治疗,其中温病的方法被省略了。

省略的可能有两种,一是张仲景本人也不知道温病的具体方剂,或者说温病本来就是没法治愈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温病的治疗其实也在六经之中,不过我倾向于第一种。

从临床来看,温病,伤寒,暑病自然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还很大,其实如果我们不武断的认为《伤寒例》是伪造的,那么可以通过《伤寒例》来窥探伤寒的一斑,“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段话之中,其实已经交代了所谓的伤寒,温病,暑病,时兴之气等的区别,只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伤寒例》是王叔和附加上去的,不是原本的内容。从《内经》的角度来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伤寒论》叫做伤寒,而不是温病;同样从《伤寒例》“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也可以作为《伤寒论》的命名原因。

《伤寒例》所述内容当属仲景所写,只不过这种写法是总结性的写法,所以后世认为这个有点绝对那就认为是伪作,有点太过分。通常来说,冬天伤寒多,春天瘟病多,夏天热病多,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有常,有非常。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在《難经》中对伤寒就有了定义,这个定义我相信张仲景也是知道的,但是“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只有温病是没有明确脉象的,所以温病的治疗法则也是模糊的,散在各经之中。

《伤寒论》中认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是具体的脉象是什么,仲景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笔者在硕士论文中曾经指出,这个方就是调胃承气汤,并给出了一定的理由,当然温病的脉象为什么难以分别,主要还是因为温病其实就是脾胃疾病,脾胃疾病的脉象有的时候是正常的。以此。

李东垣,及后世的吴又可的治疗温病的方法其实也是在这个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参照笔者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