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传奇中,季布早年在项羽手下效力,为项羽五大将之一项羽败亡后,曾被刘邦悬赏缉拿,后来夏侯婴帮忙说情,刘邦方才放了他一马,还给了个不错的京官郎中而季布能够扬名立世则在于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和“一诺千金”的主人公季布更为出彩的是入汉进入官场,侠气依旧,敢于当面斥樊哙,直言汉高祖过错,令人钦佩,不愧汉初侠士英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概括季布归汉的两件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概括季布归汉的两件事(季布一诺千金侠士风范入汉为官依旧)

概括季布归汉的两件事

在楚汉传奇中,季布早年在项羽手下效力,为项羽五大将之一。项羽败亡后,曾被刘邦悬赏缉拿,后来夏侯婴帮忙说情,刘邦方才放了他一马,还给了个不错的京官郎中。而季布能够扬名立世则在于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和“一诺千金”的主人公。季布更为出彩的是入汉进入官场,侠气依旧,敢于当面斥樊哙,直言汉高祖过错,令人钦佩,不愧汉初侠士英名。

刘邦痛恨季布,是因为季布是项羽手下五大将之一,如在荥阳、成皋的争夺战中,拥有40多万大军的刘邦却被季布打得到处乱跑,像撵兔子似的,搞得刘邦很是狼狈。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当了皇帝,季布只好隐名埋姓隐没民间。刘邦虽然悬赏重金要季布的人头,但季布的侠士好名声帮了他,有百姓为后盾,皇帝的权力再大也没用。

后来在朋友帮助辗转托人,找到了夏侯婴,由夏侯婴出面向刘邦说情,才得到了刘邦的赦免。刘邦就是刘邦,让季布在汉朝做郎中,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因此,在当时的反响不小,有杀恩人、重用仇人之说。其实,这正是刘邦用人的高明所在:一是表明自己不计前嫌使用天下英才;二是让季布在身边工作,以便严加管教。

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有一次,吕后收到匈奴单于的一封信,信中对吕后说了不少轻慢失礼的话。吕后哪里容得下如此出口不逊的污辱,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上将军樊哙大言不惭地说:“我愿得10万兵,横行匈奴之中。”群臣们心里明白,汉高祖刘邦在世时,曾率40万大军,没有打败匈奴,还险遭灭顶之灾。现在仅凭国力和樊哙自身能力,很明显是在说大话。然而,满朝文武却不负责任地顺水推舟,纷纷给樊哙高木屐子穿说,“樊将军所言极是。”“上将军虎胆神威,当年项羽都畏惧三分!”“是啊!小小的匈奴算得了什么。”“汉军天威神助,匈奴必将望风而逃。”

眼看意见一边倒,吕后就要拍板,下令出兵了。这时,季布站出来斩钉截铁地说:“樊哙应当斩首!当年高祖刘邦率40万大军,还被匈奴围困在平城达7天之久。幸亏有陈平的妙计,方才从平城突围出来。当时樊哙你也在军中,不是不知道匈奴的厉害。今天你竟夸下海口,想领10万兵横行匈奴,这是当面欺蒙圣上。我们不要忘记,秦朝正是由于防御匈奴,修筑长城,搞得人困马乏,民生凋敝,结果闹出了陈胜起义以致灭亡。现在汉朝饱经战乱,百姓生计艰难,正需要休养生息。樊哙你却鼓动出兵对匈奴作战,是何居心?岂不是要动摇国家的根基吗?”

季布的一席话,群臣听了,都吓得噤若寒蝉,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要知道,樊哙是刘邦的同乡,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战功赫赫。鸿门宴上,若不是樊哙在项羽面前吃生肉、喝大酒,全力保驾,可怕刘邦早被项羽咔嚓了。刘邦死后,吕后又让樊哙娶了自己的妹妹为妻,是吕后的心腹干将,也是炙手可热的新权贵,谁敢说个不字?何况季布做过项羽部将,曾是刘邦悬赏要杀之人。然而,季布侠士之风依旧,实事求是,实话直说。

全场静默,原本叽叽喳喳附和樊哙的声音没有了,也没有一人敢于站出来支持季布的意见。此时,还是吕后头脑清醒,她知道季布说的全是实话,以当时的形势,汉朝还没有力量去打匈奴。如果当真出兵去打匈奴,是有出闹乱子的可能。于是,吕后宣布退朝,不再商议出兵匈奴的事。

季布后来外放到河东,做了郡守。汉文帝即位后,有人推荐季布,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立刻召见了季布,量体裁衣,唯才是举,打算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这时又有别有用心的人举报,说季布酗酒,不宜在朝中任职。汉文帝就把任命季布事放了下来。

在京城,季布等了一个多月,没见动静,知道有人说他坏话了,于是进宫拜见汉文帝说:“我在河东工作得好好的,陛下突然召见我,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说我的好话,蒙骗您;现在,我到了京城,又不任命我,一定是有人说我的坏话了。您身为皇帝,仅凭他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凭他人的诋毁就冷落我。恐怕天下有识之士要非议您轻率了。”这话说得也太直白了,一竿子到底,不给汉文帝留下迂回的一点面子。

汉文帝宽容平和,仁厚低调,不愧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并没有计较季布的直白,而是自己感到很惭愧,沉默了很久,才自我辩解地说:“河东是我特别重视的地方,所以才召见你的啊!”这件事圆满结束,豪爽的季布又回河东去了。

季布,一诺千金,侠士风范入汉为官依旧,爽也!人无私,底气足,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神鬼敬仰。(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